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61755935968

    這些東西,是你一輩子都受用的,尤其是在說話,辦事情的事情。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看出來的。

  • 2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5858

    1、接觸關於傳統文化、中外文化、節日文化等類似的書籍,而我對傳統文化尤為感興趣,所以就打開了王力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徜徉書中,趣味多多。

    2、讀傳統文化的書一般都感覺比較枯燥晦澀,甚至會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這本書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傳統文化涵蓋面之廣自不用說,且文筆風趣詼諧,插圖精美,圖文結合,穿插故事、文獻等,配有相關注釋,讀來不覺無味深奧,通俗易懂,趣味橫生。

    書中的插圖,或是關於器皿,或是關於建築,或是關於絲帛……線條清晰,真實可感,觸控上去好像在和中國古代的這些精品做最親密的接觸,不禁感慨傳統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書簡介中就是一連串的發問“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麼?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麼?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結是什麼樣子麼?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麼?”……真想做一位學識淵博、旁徵博引的老師,如果真能在語文教學中,必要之時,將這些知識、故事、文獻信手拈來,延伸引用。

    作為一名在職工作人員,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

    3、關於傳統節日書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節是華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親人的節日,又叫“盂蘭盆節”或“河燈節”。盂蘭盆是梵文音譯,原意為“從苦難中拯救”。這個故事和目犍連(也就是中國民間目連戲的男主角目連)救母的故事有關。

    傳說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結果送給母親的飯食一遞到母親手上就化成火炭。

    佛陀說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歡喜日,我們都要集結佛法僧三寶的力量,超度我們的七世父母。這個故事的內涵,其實還遠比它表面上看要來得深刻。實際上,佛教界內的人大多認為盂蘭盆的故事講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轉化的原因。

    4、其實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小說中關於中元節的描寫並不少。中元節作為寄託哀思,為已逝親人祈福的傳統節日,歷史甚至比清明節更為悠久,意義也不在清明節之下。

    它已被列入民俗專案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動,類似的傳統節日還有上巳節和寒衣節。

    僅以中元節為例,關於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的運用需要篩選、提取、比對、捨棄。關於節日文化中的消極思想是糟粕,需要摒棄,涉及的詩詞文化、哲學思想、節日意義則是精華,可以酌情保留。同一節日的不同資源需要深思熟慮,找準切入口;不同節日的文化資源,也要需要對比和取捨。這要看這種節日文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有積極意義。這是一個長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 3 # 一修堂主

    做為一個華人,學點古代文化常識意義重大。常言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代文化常識範圍很廣,古人的稱謂,官職,節氣,曆法,儒家文化,宗教,孝道,地理山川,詩文書畫,歷史事件和名人都可以說是古代文化。掌握了這些東西,首先可以說你的血液裡流的是中華民族的血液,出了國你是一個堂堂正正的華人,遇事尤其是關鍵時刻,你會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氣節。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能根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很輕鬆的識別人和事,信手擷來寫詩作文,而且在與人談話,講座或開會中,談天說地,引經據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旁證博引,講出的道理讓人信服。也讓人對你充滿了尊敬。所以,掌握古代文化知識是任何一個人的必修課,會受益無窮。

  • 4 # 一心一意WT

    古代文化常識一般指稱謂習慣、曆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

    首先在稱謂習慣上就可以學到許多知識,比如一般人在謙稱自己時用僕、不才、愚、鄙人、敝人等等,而用現代白話文卻說不出這麼多。並且古代很多歷史事件都有它所警示的意義,可以做到以古鑑今。從古代節氣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澆水以及收穫等等一系列問題。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贅述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上可以提交個體營業執照登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