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15180428147

    《三吏》、《三別》是安史之亂、玄宗出逃、肅宗靈武繼位後,杜甫奔赴靈武途中寫的一組詩。這組詩非常鮮明地表現出了杜甫的寫作風格與藝術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為例作一淺析。

    人稱杜甫為“現實主義大師”,這點在《石壕吏》一詩中表現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見,講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戰爭時期的常事——抓壯丁。“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真實的情景,鮮明的對比。不用多說什麼,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從第七到第十六句,均是老婦的陳述。很直白,很淺顯,很容易理解,沒有一句冷僻的字句。但是,從老婦的陳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戰爭給這個人家帶來的苦難。三個兒子在鄴城戰死兩個,家中惟有衣服尚不齊整的兒媳以及還在哺乳的孫子,即便是這樣,年老力衰的老婦還是不得不被帶到河陽戰場“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官吏走了,老婦也被帶走了,夜依然恢復了平靜,能低聲哭泣的,只有那兒媳吧。其中悽苦可見一斑。“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尤其一個“獨”字,不由讓人產生一種蕭瑟、悲涼的感覺。確實,這就是戰爭帶給人民的感受。

    這首詩,杜甫充分展示了其“寫實”的功底。全篇二十四句共一百二十字,全部都是作者本人以第三者的視角所看到的以及聽到的。他就是在講述這麼一個事實,沒有一個字是作者自己的觀點或者評論。但是,任何一個讀者都絕對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寄予詩中的強烈的感情傾向。這從詩中的幾處對比很容易看出來,如“吏呼”與“婦啼”、“怒”與“苦”,“偷生”與“已矣”,還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濃的用字,如“一何”、“夜歸”、“急應”、“猶得”、“絕”、“獨”等等,無不表現出作者對於戰爭給人民帶來苦痛的強烈的譴責。

    事實上,《石壕吏》這樣的寫作風格,正是杜甫詩作的藝術特色所在。杜甫詩作,較少表現自己的觀點或者自己的心情,他多是直接描寫事或物本身,透過展示活生生的事實,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領悟。《石壕吏》是這樣,《三吏》、《三別》是這樣,杜甫大多數的詩都是這樣。這就是杜甫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而在內容上,杜甫大多透過描寫人民的境遇、感受等等去直接表現社會,從很大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因此,杜甫又有“詩史”的美譽。事實上,在一部兒童啟蒙歷史讀物《一夢五千年》中表現安史之亂時,正是採用圖文的方式完整地表現了《石壕吏》所描寫的情景。所謂管中窺豹,杜甫詩作確實稱得上“詩史”。杜甫無論在寫作內容還是藝術手法上,都無愧於“現實主義大師”的稱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代《說文解字》中常用漢字的讀音和現代的基本一致,那麼漢語的標準讀音是否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