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慄樹傳播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人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假借蟬的口氣來寫蟬,表面看來是蟬在自說自話,其實全部是詩人自己的心聲.全詩採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喻成蟬.全篇還採用雙關的手法,從頷聯開始,句句寫的都是蟬,但句句其實又都是自己.那“玄鬢影”和“白頭吟”,既是蟬,也是囹圄中的自己.那“露重”和“風多”既是蟬的境遇,也是自己的遭際.而結尾的蟬的一問,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聲聲吶喊.一首好的詠物詩,常常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這需要我們細加體會.如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的“蟬”即是作者的自況.前兩聯點明因蟬聲而觸發的滿腹憂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屢遭困厄,今又陷於冤獄,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這寒蟬的哀鳴!頸聯即切合秋蟬的處境,又是詩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尾聯“高潔”二字,是“居高食潔”的蟬性的濃縮.這兩句將所詠之蟬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憤之情.早在魏晉時期,生逢亂世而不屈流俗的文人們發現了蟬的另一面.曹植視蟬為“貞士”陸士龍交蟬引為“至德之蟲”,故蟬這一意象又被文人們賦予高潔之物並以自喻的內涵,唐代尤盛.如虞世南寫《蟬》,詩云:“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非自遠,非是藉秋風”.蟬的形象是高飲露,流響自遠.而詠物詩以“託物言志、借物抒懷”為旨歸,詩人無非借蟬抒發自己的品質高潔,才華絕倫的慨嘆,但也流露出懷才不遇,才無所用的無奈.這種為己鳴屈的心理,唐代詩人喜歡用直接詠蟬的方式來表達.“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首著名的《在獄詠蟬》,詩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詩中作者借蟬自喻,將自己遭讒被誣,身陷囹圄之境與蟬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相對應,蟬之困境與己之困厄相互折射,以此凸現雖高潔而無人信,既困厄而無人憐的悲慘遭際.同樣,晚唐詩人李商隱也寫了一首《蟬》詩,全詩如下: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飲露悲鳴,卻不被高樹同情.而詩人本在仕途中也如梗蓬漂泊無依.人與蟬似乎同病相憐.最後,詩人發出對人生的慨嘆,即如蟬一樣守住清貧,守住高潔.真可謂蟬人合一,物我同化.至此,高潔而多厄的蟬意象就成了對文人的人生際遇的整體觀照,也因此凝成了厚重而豐富的“蟬聲情結”,不難設想,中國的古代文苑中少了蟬聲,那就少了熱鬧多了寂寞.中國的文人也少了份情感寄託和心理歸依.畢竟,高柳有蟬鳴,聲聲總關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戈爾有名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