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獄中題壁是譚嗣同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獄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文: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翻譯:逃亡生活是如此緊張,看到有人家就上門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為、梁啟超能像張儉一樣受到人們的保護。也希望戰友們能如杜根一樣忍死待機完成變法維新的大業。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崑崙山一樣的雄偉氣魄。擴充套件資料:光緒二十四年(1898)是農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並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康有為、梁啟超避往海外。許多人勸譚儘快離開,但他卻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來”,決心留下來營救光緒帝。幾位日本友人力請他東渡日本,他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請自嗣同始。”9月21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這首詩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願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望門投止思張儉止”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私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透過運用張儉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但作為銳意除舊佈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麼,我譚某區區一命豈足惜哉,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讓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對於死,詩人譚嗣同早有準備。當政變發生時,同志們曾再三苦勸他避居日本使館,他斷然拒絕,正是由於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去留肝膽兩崑崙”,對於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甘願效法《趙氏孤兒》中的公孫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鄉的行節,以個人的犧牲來成全心目中的神聖事業,以自己的挺身赴難來酬報光緒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時,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苟且偷安的芸芸眾生,激發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後事業,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們的推動和領導。基於這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去者,留者。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崑崙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並秀,各領千秋風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馬X3更換機油後怎麼調整公里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