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綜藝事件播放員

    淵明圖醉,陳摶貪睡,此時人不解當時意。志相違,事難隨,由他醉者由他睡。今朝世態非昨日。賢,也任你;愚,也任你。

    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遙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江山如畫,茅簷低凹。妻蠶女織兒耕稼。務桑麻,捕魚是,漁樵見了無別話,三國鼎分牛繼馬。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淵明圖醉,陳摶貪睡”借陶淵明嗜酒、陳摶貪睡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現了作者同古人一樣,有著與世俗不合的志趣將“此時”與“當時”、“今日”與“向日”作比,表明今天的仕途更不如往日,對現實的批判由前面的含蓄轉而變得明確、直接。

      “志相違,事難隨”,這兩個句短音促的對偶句,不加雕飾地對上述問題作出了答案。原來那位被鍾嶸《品》稱之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任彭澤令時,由於郡遣督郵至縣,縣吏謂應束帶見之,而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印去職,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家居安貧樂道,以詩酒自娛,終生不再出仕。而那位自號扶搖子的後唐失意舉子陳摶,先後隱居五當山、華山學道,一睡常百餘日不起,自後晉、後漢以後,每聞一朝興亡,就心有不悅而攢眉蹙額好多天。等到趙匡胤登帝位,方笑道:“天下自此定矣!”後被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道家稱之為陳摶老祖。淵明圖醉,乃在於他那高潔的志趣與世俗的現實相矛盾,只好有如昭明太子所說“寄酒為跡”(蕭統《陶淵明集序》);陳摶貪睡,乃在於他登上仕途之事難以在政治汙濁的亂世實現,只好走他隱居避世的道路。他們既對現實感到不滿,而又無力變革現實,所以“不由他醉了齁齁睡”就事在必然了。“他”,此指“他們”,合寫陶潛和陳摶;“齁齁”(hōù hōu),形容鼻息聲。這裡不僅用“醉”和“睡”照應開頭兩句,為他們潔身自好而甘於寂寞合寫一筆,而且用“不由”二字將志事不合的必然情態一語道盡,從而點明瞭“當時意”的內涵,解開了“此時人”從追名逐利的角度無法理解“當時意”之謎。

      曲意至此,已經豁然。但作者並不滿足,更用“今日世途非向日:賢,誰問你;愚,誰問你!”再推進一竿,使“嘆世”的主題鮮明而又尖銳地攤在讀者面前。如果說“向日”(即“昔日”)陶潛、陳摶採用“醉”、“睡”的方式敝屣世俗,終於贏得賢者、高士的美名,那麼“今日”的“世途”(即“世道”,指社會狀況)更非昔比,無論你賢也好,愚也好,竟達到無人過問的地步。昔已不堪,何況今不如昔,賢愚不分,正邪顛倒,這是什麼樣的世道,作者先用“今日”與“向日”這兩個句中對作今昔對比,再用“賢,誰問你”與“愚,誰問你”這兩個對偶句概括現實,並在整體上用前面六句對結尾三句進行反襯,從而將作者憤世嫉俗的一腔怨氣噴發淨盡,使全曲層層推進的波瀾湧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對當時社會的一個側面進行了諷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減速機的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