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89548268917

    民國年間以至上世紀60年代,都依傳統習慣讀作shè,後來大陸多讀作yè,臺灣則仍其舊貫。那麼到底“葉”字讀音應該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這是我們教授的一個小論文題目以下是我從姓氏地名角度參考資料整理出來的。 從葉公好龍這個成語的相關背景來看。 《左傳》記載:魯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遷許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魯昭公十八年,楚封沈諸梁於葉,號為“葉公”。 可見葉公稱呼並非因他姓葉也,而是以封邑為姓,而後其子孫改姓葉,因此沈諸梁被稱為是葉姓族人的祖先。 如此看來,葉公的葉既然來自於古邑的名字,從地名的角度看,古邑名字的“葉”在古時是讀作shè的。 在《辭源》明確的說出“葉”為春秋楚邑名,所以在解釋“葉縣”,“葉公好龍”,“葉令祠”三條中均用作shè音,在《辭海》也是如此。既然葉公以封邑為姓如此解釋,葉公的“葉”的確該讀作shè的。 如在《十三經注疏·下·春秋左傳正義》記載“葉公諸梁之弟後臧,從其母於吳,不待而歸。”句下晉代杜預注:“葉,舒涉反”。按此解釋反切讀音,葉應讀為shè 《辭源》中關於葉字的讀音有兩個,①yè與涉切,入聲,叶韻,喻;②shè,書涉切,入聲,叶韻,審。下解為:“春秋楚邑名,《左傳》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遷許於葉’,參見葉縣;姓。 但是從姓氏的角度看, 南宋鄭樵《 通志二七·氏族三》一書中,以邑為氏:“葉氏,舊音攝,後世與葉同音。 《風俗通》:‘楚瀋尹戌生諸梁,食於葉,因氏焉。’宋朝為著姓。” 在《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和《姓氏考略》等古籍中,對葉式的來源記載也是如此。 《風俗通》中的諸梁也就是葉公,這裡說他的姓氏是因為他“食於葉”,所以姓“葉”。這裡的葉是指得是植物的葉子,也就是“葉”。《說文》中注為葉,草木之葉也。“葉,與涉切”, 即yè。此後的《唐韻》《集韻》《正韻》都標註為“與涉切”、“弋涉切”,一直延續yè的讀音至今。 如果真是葉公吃了葉子所以被稱為“葉公”,那麼的的確確葉同葉讀yè的。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葉會產生困擾,究其原因一部分很多人認為葉公的葉是因受封葉邑尹而複姓葉陽,就該讀作shè。這也是為什麼民國年間以至上世紀60年代,都依傳統習慣讀作shè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在簡體字出現之前,葉與葉是兩個不同的字,現下中國簡體字是在50,60年代後才真正開始普及的,所以依然在使用繁體字的臺灣是依然讀作shè的。 但其實在宋代時期shè的讀音便已成為“舊音”了。況且當下葉公中的“葉”是作為一個姓氏,是應當取yè音的。 以上只是我從地名姓氏的角度談自己的看法,才疏學淺,大家還可以參考一下楊曉宇《葉公之“葉”字讀音辨析》一文。

    “僅《辭源》中所列出的葉姓名人,就有數十人之多,《二十五史》中有傳的上百人,均冠以yè姓,而沒人稱shè氏的。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唐人聚居區冠以葉莊,葉崗,葉屋、葉灣、葉居、葉集及葉姓祖居地葉縣,均以yè音為準來命其村名堂名地名,而沒有冠葉字而讀為shè的地方,在全國數千姓氏用字中,一字多音現象不少,但用於某姓氏之音則是統一的,而且該氏族冠姓字的居住地讀音與族內成員姓氏讀音也是統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