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43710297748

    前面同學的回答看了一遍,發現並沒有人真正扯清裡面的關係。春秋時期的“金”,多半是指青銅。那時黃金還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銅。從戰國一直到東漢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說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時候的金子多做成馬蹄形或餅形,每一塊就是“一斤”,現在出圖的金餅、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漢代一斤的重量。那時候的一兩也不是現在的一兩,一斤是十六兩,一兩其實是15.625克左右。金餅的鑄造,一塊剛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韓信賜給漂母一千金,其實就是給了她一千塊金餅。這裡不能解釋成給了人家一千斤銅,太丟人,拿不出手的。同樣的,商鞅搞徙木立信,一開始規定的是“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也是給十塊金餅,後來沒人敢搬,就又說“能徙者予五十金”,價錢提高到了五十塊金餅。這時候有人出來搬了,就真給了。你要敢在城門邊上瞎咋呼,說一金其實是15g銅,看商鞅不砸死你!當然,有的地方,是把一鎰黃金喚作“一金”的,這一鎰是二十兩,比“一斤”要多一丁點。鑄造的時候,也是做成類似的形狀。東漢以後社會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們看東漢以後的記錄,如果賞賜的是金子,一般都會很明確地告訴你“賞金千兩”,一定有單位。但“十萬錢”裡的“錢”,就是我們常說的銅錢了,這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推廣。所以我們再看“米貴,一斛萬錢”,“首飾值七十萬錢”。一錢,等於一文,就是一枚銅錢的意思。一千文(錢)是一貫,或者說是一吊、一緡。元代之後,銀子流行,相互之間當然可以兌換。一吊錢約等於一兩銀子,因此說,“郎吏馮球,家最富,為妻買一玉釵,奇巧,直七十萬錢”,這玉釵的價格七十萬,乍一看令人吃驚,但其實也就700兩銀子。一兩黃金和一兩白銀兌換,有時候能換四五兩,有時候能兌十多兩,非要估算,大約是十兩白銀等於一兩黃金。李自成想抓崇禎,懸賞封萬戶侯,首告者賞金千兩,這後頭就帶著計量單位,如果不帶計量單位,那就是銀子,這個一會兒會說到。李自成的懸賞很明確是金子,不是銀子,更不是銅錢,他再摳逼,為了抓皇帝,也不至於賞給人家一千兩的銅片子。同樣在清朝也是,如果說“一金”,不帶單位,就是一兩白銀,如果帶單位,說“一兩黃金”,那就是黃金。如清代對部落的賞賜,“月賞金五十兩,銀二百兩”,很明確一定不是銅。接著剛才說的,重點來了。明清時代,如果單說“金”,就是銀子。這主要出現在文人筆記中,說什麼東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兩銀子。如《清稗類鈔》裡,記錄達官貴人捨得花錢,買鼻菸壺當時尚,“屑葉為末,雜以花露,一器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這裡的數十金,是說數十兩白銀,而不是數十兩黃金。更不可能是銅板了,幾十個銅板買的,貴人們也不好意思饋贈當成重禮。綜上,說古代“金”就是指銅,是有嚴重錯誤的。春秋的金,大約是在說銅。戰國、秦、漢的金,通常就是說的金子。漢以後的金,後面加計量單位“兩”的,一定是黃金,但說“賞金三十萬錢”這種,賞的就是孔方銅錢。明清時期,不加單位的金,如“值數十金”,這裡的一金就是指一兩白銀。從清末到民國,“一金”就指一個銀元了。因此,一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確定的是,很多書上聲稱的秦漢時期的金其實是銅,我個人是不敢苟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語中的an和a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