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z3

     《隴西行》又作《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內容主要寫邊塞戰爭.隴西就是現在的甘肅隴山以西,是漢唐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陳陶一共寫了四首《隴西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也是他175首存詩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首.詩人雖然不是晚唐時代的大家,但憑這首晚唐邊塞詩的佳作,人們記住了他的名字.

      詩人寫道:出征的勇士在戰前發誓,要奮不顧身消滅敵人;一場激戰,頭戴貂皮帽、身穿錦袍的五千將士全都戰死沙場.可憐啊!這些無定河邊的屍骨,他們還都是妻子日思夢想的、活生生的夫郎呢.

      這首詩最大的特色是採用了以少勝多、用有限寫無限的技巧,使一首僅僅28字的絕句有了令人驚歎的博大內涵.

      前兩句寫征夫:詩人先寫征夫戰前宣誓的場面,“誓掃”“不顧”體現出了邊塞將士無畏的氣概和為國獻身的決心.繼而寫行動,詩人沒有正面寫兩軍對壘的廝殺場面,而是描繪了一幅激戰之後的慘象,“五千”說明人數之多;“貂錦”是邊塞將士的服飾,這裡是指將士,也有朝廷天軍的意味;如此慘重的傷亡,我們很自然就會想象出戰爭的激烈程度,眼前也彷彿出現了英勇的將士刀劈劍刺、血肉橫飛的拼死相搏的畫面.戰爭的殘酷,就在這種避實就虛的藝術處理之下讓讀者具體感受到了.以少勝多,言簡而意無窮.

      後兩句寫徵婦:詩人先用“可憐”一詞來兼發抒情、議論並實現場面的過渡和轉換,由征夫捐軀沙場到了徵婦夢裡思歸,聯絡緊密而又過渡自然;“無定河邊骨”承接上句的“喪胡塵”,又呼應第一句的“不顧身”,更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屍已成骨,可見荒涼塞外半涸的無定河畔,已經經歷了多少次慘烈的拼殺,已經有多少邊塞的將士做了戰爭的犧牲品.更加突出了邊戰不斷的殘酷和災難.“猶是”一詞,堪稱神來之筆,別有新意:丈夫已經成為了河邊的一堆白骨,妻子卻全然不知,還在朝思暮想,連做夢都盼著丈夫回來團聚.這種空想白等,比寫知道丈夫已死的悲傷更富有悲劇色彩,更有震撼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更讓人怵目驚心.詩人還巧妙地使用了對比:“無定河邊”與“春閨夢裡”是現實場景與虛幻夢境的對比,前者荒涼悽慘使人悚然、泫然,後者溫馨美好使人怡然、欣然,並且兩者還拉開了空間的距離,給人不可企及的遙遠感.“骨”和“人”也是對比,累累白骨和英勇征夫是虛實相間、榮枯迥異的對比;枯骨的慘白與春夢的豔紅是色彩的對比;拋屍永訣和重逢團聚是生死哀樂的對比.這些鮮明、尖銳而又不可調和的對比,都由“猶是”而得以出現和成立.使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悽慘,反對戰爭的主旨更鮮明.

      和盛唐邊塞詩著力描寫雄闊的場景、表達豪邁的情感不同,晚唐邊塞詩更多的是表現戰爭的殘酷和對深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主要表達對戰爭的反思和反戰的情緒.這首《隴西行》就很有代表性,它詞藻精妙,手法新穎,意境深遠,有摧人肺腑的悲劇性效果.難怪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會稱讚它“得脫胎換骨之妙”了.詩貴創新,敢於獨闢蹊徑,不依傍前人的藝術追求,永遠是詩作成功的法寶.毫無疑問,陳陶是成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團委組織部月計劃書怎麼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