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呵成 、一鼓作氣 、勢如破竹、 一揮而就、 趁熱打鐵 、事不宜遲。【拼音】: yī qì hē chéng【解釋】:一口氣做成。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出處】: 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造句】: 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2、一鼓作氣【拼音】: yī gǔ zuò qì【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造句】: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3、 勢如破竹【拼音】: shì rú pò zhú【解釋】: 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出處】: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造句】: 關勝等眾,乘勢長驅,勢如破竹,又克大谷縣。4、一揮而就【拼音】: yī huī ér jiù【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出處】: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造句】: 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5、趁熱打鐵【拼音】: chèn rè dǎ tiě【解釋】: 鐵要趁燒紅的時候打。比喻要抓緊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去做。【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們要趁熱打鐵,一舉攻破南陽。”【造句】: 要幹就趁熱打鐵,明天就開大會。6、 事不宜遲【拼音】: shì bù yí chí【解釋】: 宜:可以,應該。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出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四折:“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造句】: 好計!我和你便去,事不宜遲。
一氣呵成 、一鼓作氣 、勢如破竹、 一揮而就、 趁熱打鐵 、事不宜遲。【拼音】: yī qì hē chéng【解釋】:一口氣做成。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出處】: 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造句】: 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2、一鼓作氣【拼音】: yī gǔ zuò qì【解釋】: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造句】: 初聽這話,還是一鼓作氣的。3、 勢如破竹【拼音】: shì rú pò zhú【解釋】: 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出處】: 《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造句】: 關勝等眾,乘勢長驅,勢如破竹,又克大谷縣。4、一揮而就【拼音】: yī huī ér jiù【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出處】: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獨草六制,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造句】: 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5、趁熱打鐵【拼音】: chèn rè dǎ tiě【解釋】: 鐵要趁燒紅的時候打。比喻要抓緊有利的時機和條件去做。【出處】: 姚雪垠《李自成》第34章:“是的,我們要趁熱打鐵,一舉攻破南陽。”【造句】: 要幹就趁熱打鐵,明天就開大會。6、 事不宜遲【拼音】: shì bù yí chí【解釋】: 宜:可以,應該。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出處】: 元·賈仲名《蕭淑蘭》第四折:“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造句】: 好計!我和你便去,事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