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84511342780

    大概是因為無法直抒胸臆吧。簡單的直抒胸臆無法完全表達作者內心的複雜感情。

    文中對父親送我到火車站的情節做出了詳細的描寫,包括環境、語言、動作、神態,勾畫出了一位年近半百、身體已經不太健康的中年人形象,有些絮絮叨叨,背已經挺不太直,但是依舊揹負起了一個家庭。

    我覺得最能反應朱自清和他父親關係的是最後一段,文中寫道“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可以猜測,父子關係有一個由好變壞的過程,由於父親在外不順,在家因為瑣事發怒導致。那麼送別的時候關係變好了嗎?我猜是沒有的,前文寫到過再三拒絕父親送站還有“我心裡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等等,都隱隱約約表現出父子二人之間的隔閡,可能是因為太久未見,可能是因為當初矛盾只是瑣事,所以再見面的時候雖然沒有發生口角,但是總歸是沒有好好的、認真的談過話,自然也就談不上和好。送別的過程兩人之間也沒有說很多,父親很簡單交待照顧好自己,兒子簡單的答應,是因為沒有話說嗎?不如說是有太多的話想說卻不知道怎麼說出口,於是只能這樣表達,所有的情誼都包含在紫毛大衣、橘子、看著父親背影的目光還有最後的眼淚裡面。

    文風含蓄是可以理解的,朱自清出生書香門第,得到的教育是很傳統的,中國傳統文人寫作講究的是“文已盡而意有餘”,詩文寫作又有“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四忌,而且受到時代的限制,用詞不像我們現在如此大膽,那個時代連喜歡這麼簡單的情緒都要用很複雜的方式去表達,又何況是朱自清這種思親、懊悔、擔憂交融在一起的複雜情緒呢?事實上我覺得已經寫的很直接了,沒有借物,也沒有寓情於景。

    朱自清的《背影》是散文,又像詩歌,我覺得文章最成功的不是把我們帶入了送別的場景,而是把我們帶入了他寫這篇文章的場景,讀《背影》可以看到一位被回憶和思念擊倒的年輕人,他看著父親的來信,眼裡帶著淚寫下一行行文字,記錄自己的感情,最簡單的描寫,寫出了最真實的感情,特別是最後一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心酸,又有“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的無奈,中國文化中連綿不絕的那份雋永,由這句話盡數演繹了出來。

    我想朱自清開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內心大約是很激動的,各種情緒在胸膛裡衝撞,直到最後一句嘆息,情緒才平復下來,而最後一句嘆息也讓他內心複雜的感情變得純粹,只剩下對父親的思念,這個時候已經無法再寫,也沒法寫出心中的東西,只能閉上眼,回憶過去一起生活時的各種瑣碎往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indows下git怎麼檢視提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