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原文解析
“不復出焉”出自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原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創作寓意
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幾度輾轉,在各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煩俗世,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其中《桃花源記》是桃源詩的序言)等,有“田園詩人”之稱。他也是田園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園詩人。
資料參考:《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8-4
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原文解析
“不復出焉”出自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原文: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創作背景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創作寓意
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幾度輾轉,在各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煩俗世,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其中《桃花源記》是桃源詩的序言)等,有“田園詩人”之稱。他也是田園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園詩人。
資料參考:《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