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
擴充套件資料
李毓秀,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遊學近二十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
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
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固邦國自寧。後來,由清朝的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後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到所有的人,“弟子”不是指小孩,聖賢人的學生都叫弟子。
“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規”也是會意字,左邊一個“夫”,右邊一個“見”,叫大丈夫的見解。
擴充套件資料
李毓秀,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經歷平實,性情溫和豁達,因而缺少傳奇故事。史料記載,在年輕的時候,李毓秀師從同鄉學者黨冰壑,遊學近二十年。科舉不中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於治學。
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痴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著手。
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為枝末,認枝末為根本。為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固邦國自寧。後來,由清朝的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弟子規》就是其入門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