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58134898603

    共有127個四畫的漢字、分別是

    隊、為、切、片、比、廳、丹、巨、水、文、烏、專、扎、譏、勾、斤、支、僅、兇、岡、反、內、仍、孔、犬、乏、瓦、區、欠、勸、鳳、仇、訂、計、幻、歷、夭、介、仁、憶、幣、允、僕、戈、侖、氏、屯、勻、倉、韋、曰、厄、仄、丐、亢、壬、乤、仐、禸、円、

    戶、肀、丒、勽、丮、訃、阞、貝、書、公、認、分、藝、火、中、手、王、六、止、從、太、長、牛、互、車、少、不、雲、井、辦、什、鬥、鄧、天、匹、引、爪、無、今、心、木、巴、戶、元、月、尤、豐、勿、風、父、見、午、氣、以、日、醜、五、夫、牙、友、開、毛、化、升、尺、方、雙。

    1、丒

    讀作chǒu,“醜”的俗字。醜是中國古代計時的十二時辰之一,凌晨1 點—凌晨3 點。

    2、丮

    讀作ji,持也。象手有所丮據也。 握持。甲金文象一人跪坐或屈身,兩手前伸,有所握持之形,本義是握持。

    3、夬

    讀作guài,意為堅決、果斷,或文章名稱《易經》第43卦——澤天夬。

    4、仐

    讀作(jin,san,tao)是一個漢語多音字,意思是取,古時意思同今或傘,總共有四筆。

    5、仒

    讀作bīng,是個象形字,釋義為凍也,凍的意思,象水凝之形。本義為草木衰落,也做偏旁部首。《廣韻》筆陵切《集韻》悲凌切。冰本字。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透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訊迄今仍然稀少。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晶矽的發展前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