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是一個親切的有愛心的老人。高爾基是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他的童年生活非常困苦,僅僅上過兩年小學,青少年時代是在流浪中度過的。 1868年,高爾基生於俄國諾夫戈羅德的一個木工工匠家庭。在他三歲時,父親因患霍亂病而去世,於是母親帶著高爾基回到了孃家。外祖父是一個染房老闆,待人苛刻,一家人時常吵架。只有外祖母心地善良,常常給高爾基講故事,唱民間歌曲。九歲那年,已經改嫁的母親把他送進小學讀書。外祖父家人多,再加上不久外祖父破產了,全家人的生活都成了問題。因為貧窮,高爾基上學時只能穿母親的皮鞋,上衣是用外祖母的衣服改成的大衣,襯衫是黃色的,褲子也很難看。這身裝束引來了不少同學的嘲笑,管他叫“拾破爛的”.可是對這一切,高爾基並不在意,他把注意力都用在了學習上。為了能夠減輕家裡的負擔,他真的利用休息日去撿破爛了。他背上一個大口袋,走街串巷,把人們丟棄的布頭、紙片、骨頭、碎鐵等撿起來,賣到廢品加工站換回幾個盧布。高爾基是個有志氣的孩子,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學習勤奮刻苦。期末考試時,他以優異的成績受到學校獎勵,獎品是一張獎狀和幾本書。那時外祖母正在生病,沒錢醫治。高爾基就把書趕緊看完後賣掉了,所得的錢給了外祖母去治病。 可是,外祖母還是很快去世了。不久,高爾基的外祖父就叫他退了學,把他送進了一家鞋鋪去當學徒,這年他才11歲。學徒工是非常辛苦的,每天要比別人都起得早,給鋪子裡所有的人擦皮鞋、撣衣服,然後生爐子,燒熱水,收拾店鋪,給顧客拿貨物,一刻也不能休息。他實在不能忍受這種學徒生活,就逃了出來,到伏爾加河一艘輪船上當了洗碗工。以後又做過守夜人、司磅員、勤雜工等。他在伏爾加河上到處漂泊。河面上的片片白帆,沿河喧鬧的城市和美麗的村莊,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都使高爾基感到新鮮。他同碼頭工、廚師等各種人廣交朋友,從他們那裡聽到了很多故事。這使他認識了社會和人生。其中,有一個廚師對他影響很大。這個廚師經常帶給他書看,兩人在一起讀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作品。他們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感動得落淚,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擔憂。這些書,啟迪了高爾基的智慧和心靈,他越來越離不開書了。他覺得這些書就像“新生活的鐘聲一樣”,把他從黑暗中警醒,促使他去觀察和思索人生。 十五歲那年,高爾基流浪到了名城喀山,加入到裝卸工的行列。在這裡,他接觸了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這使他耳目一新,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勞動人民。後來,高爾基又沿著伏爾加河朝下游流浪,到過察裡津、烏克蘭、克里米亞、高加索等地。他走了幾千公里,幹過各種各樣的苦工,瞭解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使他不僅認識了社會,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後來他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就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
體現了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是一個親切的有愛心的老人。高爾基是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他的童年生活非常困苦,僅僅上過兩年小學,青少年時代是在流浪中度過的。 1868年,高爾基生於俄國諾夫戈羅德的一個木工工匠家庭。在他三歲時,父親因患霍亂病而去世,於是母親帶著高爾基回到了孃家。外祖父是一個染房老闆,待人苛刻,一家人時常吵架。只有外祖母心地善良,常常給高爾基講故事,唱民間歌曲。九歲那年,已經改嫁的母親把他送進小學讀書。外祖父家人多,再加上不久外祖父破產了,全家人的生活都成了問題。因為貧窮,高爾基上學時只能穿母親的皮鞋,上衣是用外祖母的衣服改成的大衣,襯衫是黃色的,褲子也很難看。這身裝束引來了不少同學的嘲笑,管他叫“拾破爛的”.可是對這一切,高爾基並不在意,他把注意力都用在了學習上。為了能夠減輕家裡的負擔,他真的利用休息日去撿破爛了。他背上一個大口袋,走街串巷,把人們丟棄的布頭、紙片、骨頭、碎鐵等撿起來,賣到廢品加工站換回幾個盧布。高爾基是個有志氣的孩子,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學習勤奮刻苦。期末考試時,他以優異的成績受到學校獎勵,獎品是一張獎狀和幾本書。那時外祖母正在生病,沒錢醫治。高爾基就把書趕緊看完後賣掉了,所得的錢給了外祖母去治病。 可是,外祖母還是很快去世了。不久,高爾基的外祖父就叫他退了學,把他送進了一家鞋鋪去當學徒,這年他才11歲。學徒工是非常辛苦的,每天要比別人都起得早,給鋪子裡所有的人擦皮鞋、撣衣服,然後生爐子,燒熱水,收拾店鋪,給顧客拿貨物,一刻也不能休息。他實在不能忍受這種學徒生活,就逃了出來,到伏爾加河一艘輪船上當了洗碗工。以後又做過守夜人、司磅員、勤雜工等。他在伏爾加河上到處漂泊。河面上的片片白帆,沿河喧鬧的城市和美麗的村莊,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都使高爾基感到新鮮。他同碼頭工、廚師等各種人廣交朋友,從他們那裡聽到了很多故事。這使他認識了社會和人生。其中,有一個廚師對他影響很大。這個廚師經常帶給他書看,兩人在一起讀普希金、果戈理等人的作品。他們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感動得落淚,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擔憂。這些書,啟迪了高爾基的智慧和心靈,他越來越離不開書了。他覺得這些書就像“新生活的鐘聲一樣”,把他從黑暗中警醒,促使他去觀察和思索人生。 十五歲那年,高爾基流浪到了名城喀山,加入到裝卸工的行列。在這裡,他接觸了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這使他耳目一新,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勞動人民。後來,高爾基又沿著伏爾加河朝下游流浪,到過察裡津、烏克蘭、克里米亞、高加索等地。他走了幾千公里,幹過各種各樣的苦工,瞭解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使他不僅認識了社會,也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後來他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就來源於自己的親身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