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顆粒+SLC Cache的SSD使用中常見現象就是連續寫入時,一開始可以達到滿速,當寫入資料量超過一定程度時速度明顯下降,這是因為SLC Cache被耗盡,此時只好直接寫入,而TLC顆粒本身寫入效能就相對較低,所以出現掉速現象。掉速的幅度和韌體策略、顆粒是否支援copy back指令、顆粒裸寫入效能有關。比較新的TLC顆粒(對應產品如浦科特M8V、三星960evo等等)裸寫入效能可以達到300MB/s以上,SLC Cache耗盡後速度變化並不大,幾乎不影響使用;而幾年前的TLC顆粒大概只有不到100MB/s的水平,Cache耗盡後寫入效能下降就比較明顯。韌體策略和顆粒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有些低端SSD的顆粒是不支援copy back指令的(比如intel 600p上採用的IMFT第一代3D TLC),此時要想把SLC Cache內的資料釋放到TLC中就必須先讀進快取,再交給主控處理,再寫入TLC;而如果支援copy back指令的話就可以直接從chache讀取並寫入同plane的TLC中。不過copy back雖然快,卻有破壞資料完整性的風險,不用copy back指令雖然保護了資料完整性但效能損失慘重,當然家庭環境對於資料完整性的需求並不像企業級環境那樣高。如果SLC Cache寫滿同時進行寫入操作,而顆粒又不支援copy back,主控根據韌體策略可能就會一邊釋放SLC Cache一邊處理新的寫入操作,導致寫入效能大幅下降,像後三張圖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有差異也是因為顆粒質量(白片or黑片)和容量(240G和120G用的顆粒數量不同使用到主控的通道數量也不同)影響第一張圖沒有掉速可以肯定是用了MLC顆粒的,至於是白片還是黑片就看廠家良心了
從主機板裡面選擇模式,就是非相容模式的那個。也有的主機板有個專門固體硬碟的模式。你看看。其實這個速度也挺快了。就是持續性不高。
TLC顆粒+SLC Cache的SSD使用中常見現象就是連續寫入時,一開始可以達到滿速,當寫入資料量超過一定程度時速度明顯下降,這是因為SLC Cache被耗盡,此時只好直接寫入,而TLC顆粒本身寫入效能就相對較低,所以出現掉速現象。掉速的幅度和韌體策略、顆粒是否支援copy back指令、顆粒裸寫入效能有關。比較新的TLC顆粒(對應產品如浦科特M8V、三星960evo等等)裸寫入效能可以達到300MB/s以上,SLC Cache耗盡後速度變化並不大,幾乎不影響使用;而幾年前的TLC顆粒大概只有不到100MB/s的水平,Cache耗盡後寫入效能下降就比較明顯。韌體策略和顆粒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有些低端SSD的顆粒是不支援copy back指令的(比如intel 600p上採用的IMFT第一代3D TLC),此時要想把SLC Cache內的資料釋放到TLC中就必須先讀進快取,再交給主控處理,再寫入TLC;而如果支援copy back指令的話就可以直接從chache讀取並寫入同plane的TLC中。不過copy back雖然快,卻有破壞資料完整性的風險,不用copy back指令雖然保護了資料完整性但效能損失慘重,當然家庭環境對於資料完整性的需求並不像企業級環境那樣高。如果SLC Cache寫滿同時進行寫入操作,而顆粒又不支援copy back,主控根據韌體策略可能就會一邊釋放SLC Cache一邊處理新的寫入操作,導致寫入效能大幅下降,像後三張圖大概就是這種情況,有差異也是因為顆粒質量(白片or黑片)和容量(240G和120G用的顆粒數量不同使用到主控的通道數量也不同)影響第一張圖沒有掉速可以肯定是用了MLC顆粒的,至於是白片還是黑片就看廠家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