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化外萬民胡少峰
-
2 # 鑑鐘樓主人
文騷肇始難精粹,
煉句修辭無止休。
莫笑前賢淘沙手,
鴻裁續遠見風流。
[注]鴻裁續運:《文心雕龍 .辨騷》:“故才高者挽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詞。吟諷者御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
3 # 吉祥如意
這有什麼可值得奇怪的?民間百姓都懂滴:人與人不同,木與木不同。人家魯迅先生可是大師級已故的歷史文化名人,對魯迅先生的文學語言提出致疑,憑藉的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從清末到民國這一段時間的讀書人,無論是著述立說還是記日記,寫家書多用文言文。1919所爆發的五四運動,開創了新文文化運動的新紀元。以陳獨秀、李大釗等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革命家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以魯迅、胡適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領域的有識之士提倡用白話文來宣傳、教育和影響廣大人民。
尤其是魯迅先生是第一個用白話文寫小說,開創了實際運用白話文的先河,其歷史地位和影響力不可低估。
中國古代人所留傳下來的文化作品,多是連標點符號也沒有。更別說語法和譴詞造句,似乎語法結構也是汲取歪果仁的先進方法。但這並不影響華人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
所以說,魯迅先生這兩句話,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時間,並且那還是從文言文轉向白話文的過渡時期,還是老話:不求全責備。至於現在規範用語,年輕人還是要與時俱進。魯迅先生即使用錯了語法結構,但現在中國文化、教育等部門要求按照漢語的規範來寫作,也沒有不對的地方。
年輕的人們,千萬不可鑽牛角尖。抓住一點任性到底,吃虧的還是自己,不信你就試試。(2020/08/13)
-
4 # 劉摯仙山上樵夫
句子不通順就是不通順,病句就是病句,就是他的天皇老子來了,病句還是病句,萬人別說一個小小的魯迅,就是他的迅魯來了,病句就是病句,只有某些“畏名犬”和軟骨頭才不敢直批這些病句,並默許這個人的病句存在。
單獨造句,被認為是病句,這就看整體結構,尤其結語部分。第一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從文章的脈絡看,窮途末路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條,但“我”沒有親眼看到,就不能坐實,只能用“大約”。這個,結合整體文章看,並不矛盾,這種表述恰如其分。
魯迅兄弟在近代中國文壇有一席之地。他倆決不是浪得虛名。他倆的文字功底相當深厚。魯迅小說雜文裡用字,每個字都是有考究的。
舊社會念過私塾的人就知道,兒童啟蒙,先生講學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釋義。魯迅兄弟都是從私塾過來的,對文字運用都能做到得心應手,絕不會給後人留下笑柄。否則,十幾年的私塾就白上了。這也是舊社會讀書人最忌諱的。因為好的讀書人,崇尚“識字不多,用字不錯”。這是舊知識分子讀書的最高境界,他們必定以此為榮,並以此在社會立足立信,享譽。
魯迅兄弟參與了民國早期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運動,並且身體力行。民國的白話文脫胎於文言文,開山之作難免粗糙,需要經過時間打磨。成型是後來的事,你不能因為瑕疵就否定前人的貢獻。準確地說,漢語規範是解放後的事,這時候魯迅已經去世十多年了。
後人要學的,是魯迅的民族氣節,不屈不撓的精神,而不是孔步亦步,孔趨亦趨。
活躍在媒體的某些人,並不是為了吹毛求疵而吹毛求疵,而是另有目的。他們有意在某個方面無限放大,來達到否定其歷史價值的目的。秦檜都可以翻案,袁世凱都可以拿來唱讚美詩,他們有什麼不能拿來調侃甚至惡搞的。
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增強免疫,小心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