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1、唐 李白《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白話文釋義:北上之苦,是因為上太行山之故。太行山上的履道盤曲險峻,懸巖峭壁,上凌蒼天。馬足為側石所蹶,車輪為高岡所催,真是行路難啊。2、元 劉因《人月圓·茫茫大塊洪爐裡》太行如礪,黃河如帶,等是塵埃。不須更嘆,花開花落,春去春來。白話文釋義:放目遠眺,太行山脈就像長長的磨刀石,黃河也縮成了帶子一般,它們都混跡於塵埃之間。用不著更生悲嘆,說那花兒開了又落,春天去了又返。3、唐 李白《行路難·其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白話文釋義:想渡黃河,冰雪堵塞了這條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風雪早已封山。象呂尚垂釣溪,閒待東山再起; 又象伊尹做夢,他乘船經過日邊。世上行路呵多麼艱難,多麼艱難; 眼前歧路這麼多,我該向北向南?4、漢 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白話文釋義: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羊腸坂路真崎嶇,一路顛簸車輪斷。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號。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擴充套件資料:1、《北上行》文學賞析:此詩以巧妙的設問開篇:“北上何所苦?”為找到答案,詩人以沉痛的心情審視難民們繞行的太行山:“北上緣太行”,找到這因自然環境而致的第一個原因:“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岡。”山高路陡,車馬難行。隨即又放眼廣闊的政治背景:“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詩人找到了迫使人們遷徙的戰亂這一社會問題,是為另一個原因。雖然明瞭“何所苦”的原因,詩人卻無力為他們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筆觸描繪那悲慘的情景。從“前行無歸日”到“飢飲零露漿”十二句,詩人描述了“北上行”人們的慘狀。接著“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詩人發出了長嘆,停下馬車,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這首詩筆觸極為細緻,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繪災民圖時由環境而哭聲,由哭聲而身體,由身體而行動,莫不窮形盡相,給人以極深的印象。此時詩人對月揮杯的飄逸、抽刀斷水的豪邁,統統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兩眼含淚的悲哀與深切的同情。2、《行路難》創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一樣幹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鍈《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鬱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3、《苦寒行》創作背景這首詩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高幹本是袁紹的外甥,又系其下屬任幷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時,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冒著北方冬春凜冽的寒風,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的道家思想體現在哪些詩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