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的意思是:但是。
原句意思是: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出自:蒲松齡[清代]《狼三則》第二則。
原句: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釋義: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屠戶再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心前面後面受到狼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現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裡面,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文章創作背景
《狼三則》第二則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本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鎮定和狼的狡猾貪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一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這裡的“犬”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像狗一樣),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
“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敢於鬥爭,取得了一半的勝利。到這兒並未讓人鬆口氣。“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一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鬥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
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書齋名;志:記錄;異:奇怪的故事)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而的意思是:但是。
原句意思是: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出自:蒲松齡[清代]《狼三則》第二則。
原句: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釋義: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隻狼仍然跟從。屠戶再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沒有了,可是兩隻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心前面後面受到狼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現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裡面,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於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擔子拿起屠刀。兩隻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
文章創作背景
《狼三則》第二則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描繪了貪婪、兇狠、狡詐的狼的形象。啟示我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妥協退讓,而要像屠夫一樣勇敢鬥爭、善於鬥爭,這樣才會取得勝利。
本段寫屠戶殺狼,表現屠戶的勇敢鎮定和狼的狡猾貪婪,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一狼徑去”,另有圖謀;“犬坐於前”(這裡的“犬”是名詞活用作狀語,像狗一樣),牽制屠戶,更見出狼的狡詐。“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氣氛似有所緩和。
“暴起”、“刀劈”、“斃之”,屠戶不為假象迷惑,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敢於鬥爭,取得了一半的勝利。到這兒並未讓人鬆口氣。“轉視積薪後”說明屠戶已深刻認識到狼的本性,變得警覺。“一狼洞其中”終將狼的本性暴露無遺,再點狼的狡詐陰險,“乃悟”說明鬥爭使屠戶對狼的奸詐有了深刻認識。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
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書齋名;志:記錄;異:奇怪的故事)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