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2、《雨霖鈴·寒蟬悽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1)苧蘿山:位於臨浦鎮東北,海拔127米,歷史上曾屬苧蘿鄉,相傳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2)西施廟:位於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相傳,這座廟原是苧蘿村中的西施宅,後鄉人為紀念西施,改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間,西施受封為苧蘿鄉48村的土穀神,改稱娘娘廟。西施廟主體建築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僅存餘屋數間。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今尚存。(3)浣紗溪:傍依苧蘿山,屬西小江古道。相傳,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家境貧寒。西施自幼勤勞善織,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唐代範攄《云溪友議》一文載:王軒遊西小江,泊舟苧蘿山際,感國色埋塵,愴然題西施石曰:“嶺上青峰秀,江邊細草青;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4)西施洗腳潭:在苧蘿山西麓。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常在這裡洗腳沐浴,現已淤積為農田,稱西施畈。(5)范蠡庵:俗稱“日思庵”,位於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相傳,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6)後江廟:又稱起埠廟,在西施廟南,背依浣紗溪。相傳,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在此起埠上岸,現尚存。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這是與情人別後的寄懷詩。詩的首句寫夢中重聚,難捨難離;二句寫依舊當年環境,往日歡情;三句寫明月有情,伊人無義;四句寫落花有恨,慰藉無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後兩句是埋怨伊人無情,魚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於對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
1、《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2、《雨霖鈴·寒蟬悽切》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3、《寄人》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1、《詠苧蘿山》
(1)苧蘿山:位於臨浦鎮東北,海拔127米,歷史上曾屬苧蘿鄉,相傳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2)西施廟:位於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相傳,這座廟原是苧蘿村中的西施宅,後鄉人為紀念西施,改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間,西施受封為苧蘿鄉48村的土穀神,改稱娘娘廟。西施廟主體建築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僅存餘屋數間。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今尚存。(3)浣紗溪:傍依苧蘿山,屬西小江古道。相傳,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家境貧寒。西施自幼勤勞善織,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唐代範攄《云溪友議》一文載:王軒遊西小江,泊舟苧蘿山際,感國色埋塵,愴然題西施石曰:“嶺上青峰秀,江邊細草青;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4)西施洗腳潭:在苧蘿山西麓。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常在這裡洗腳沐浴,現已淤積為農田,稱西施畈。(5)范蠡庵:俗稱“日思庵”,位於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相傳,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6)後江廟:又稱起埠廟,在西施廟南,背依浣紗溪。相傳,越滅吳後,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在此起埠上岸,現尚存。
2、《雨霖鈴·寒蟬悽切》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能和誰一同欣賞呢?
3、《寄人》
這是與情人別後的寄懷詩。詩的首句寫夢中重聚,難捨難離;二句寫依舊當年環境,往日歡情;三句寫明月有情,伊人無義;四句寫落花有恨,慰藉無人。前二句是表明自己思念之深;後兩句是埋怨伊人無情,魚沉雁杳。以明月有情,寄希望於對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