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遼陽郭同建

    我考慮是琵琶,主要證據是在盛唐,詩歌鼎盛時期,一般官妓最常用的樂器就是琵琶。如白居易專為一妓女寫了琵琶行一長詩。再看敦煌莫高窟壁畫,畫了各種女子彈撥琵琶的圖象。最有名的是一幅反彈琵琶畫象。其次是古箏。柳七與眾多妓女詩詞往來,妓女彈奏的樂器可能就是古箏。我想詩歌宜吟詠,詞宜歌唱。唐時,詞以產生,就是因為詞為長短句,便於入樂歌唱,而古箏便於撫奏,所以多用箏來伴奏。以上一己之見,有待博學之士指教。

  • 2 # 萃辰天心書院

    琴棋書畫,本指琴瑟、圍棋、書法、繪畫色彩四種古代藝術性文物或技藝,又稱雅人四好。琴棋書畫均起源於文獻所稱的“三皇五帝”時期(2607 BC-2110 BC)。

    據文獻記載,伏羲(2400 BC-2370 BC)發明琴瑟。琴瑟均由梧桐木製成,帶有空腔,絲繩為弦。琴初為五絃,後改為七絃;瑟二十五絃。由弦數可知瑟的體積比琴大。

    琴瑟的主要區別在於演奏的場合不同:琴用於在貴賓面前彈撥,客人不說話,全神貫注地看彈琴和聽琴聲,這是正式的音樂會場合;瑟用於背景音樂的彈奏,瑟被置於屏風後面,客人圍著桌案坐,在音樂聲中邊閒談、邊吃喝,這是社交性場合。當然,琴與瑟可以聯合起來演奏,琴在臺前,面對賓客,瑟在臺後;琴離客人近,瑟離客人遠;琴師或是主人或是美女,瑟師則可以是老年男子。

    印安說:蘇東坡«聽僧昭素琴»偈雲:“不知微妙聲,究竟何從出。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可見“散氣洗心”是古琴的清正之妙。印竹說:突然想起東坡先生言琴之另外兩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尚需參……

    宋母音樂大家成玉澗曾在《琴論》中第一次提出“攻琴如參禪”。撫琴,確如參禪一般,手指的技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一顆明悟的心,終究走不遠。琴學之道,心靜如水,日復一日,每一遍的重複都是新的開始。在時光的沉澱下,手中的弦,弦上的音,音中的意,意中的思,開始慢慢融合,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一切便通了。心中所想,弦上所音,心會神怡,遊於太虛之境。

    這是學琴的過程,也是參禪的過程,從戒開始,從枯燥的指法開始,只有按照標準規範,日復一日的練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智慧一開,禪就在那裡。

    古人描寫因彈琴而改變心境的詩句頗多,比如白居易的《清夜琴興》就是一首意境極美的詩:

    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清泠由木性,恬澹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響餘群動息,曲罷秋夜深。正聲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這也是一首極富意境的禪詩,給我們的一幅畫面是:琴師與萬緣俱屏,心閒氣和,隨心任運自撫清琴,這樣的一種空靈、幽靜的意境。聽此種琴曲,自有“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的韻致,會讓我們感到“身外都無事,兩耳是知音”。

    但我們需參的是這妙音到底出於琴上,出於紙上,還是出於心上?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的是琴,是手指,還是我們的覺性?攻琴如參禪,妙音何出?試道一句來!親愛的同修,你能告訴我嗎,這琴聲到底出於哪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足有哪些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