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小說戲文裡經常以秀才為主角,往往還加個“窮”字,即窮秀才。

    秀才很多出生在貧苦家庭不假,卻有著很多的特權,比如從此和老百姓區分開來,從此免除徭役雜稅,見到縣令可以不用跪拜,遇到不平事,可直接奏報知縣等等。

    但是想取得秀才之名,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果你看著吊著書袋的人就叫秀才,那可就是大錯特錯了。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詔:

    “中外文臣皆以科舉進, 非科舉毋得官。”

    這讓科舉成為改變身份命運的唯一途徑。而若想參加科舉,中舉做官,最先決條件就是成為一名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

    一個讀書人,想要成為秀才,一共要過三關,即縣試、府試、院試。

    首先是院試,由知縣主持,讀書人要和五人互結,由本縣廩生作保,方可參加考試。考試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考試合格後,參加府試。

    府試由知府主持,考試內容和縣試基本相同,合格後,才有參加第三關:院試的資格。

    過了這兩關的讀書人,已經可以叫做童生了,雖然是個“童”字,但是白髮蒼蒼還是童生的人可大有人在呢。

    院試,又名道試,由一省的學政主持,透過這次考試,就取得了生員的資格,也就是秀才資格了。

    秀才最初還有每月米六斗的廩食,但是到了後面就沒有了,所以秀才不是官員,只有中了舉人才有最基本的資格做官,秀才雖然不能升官發財,但是在社會地位上卻要高於平民的。

    在很多的時候,秀才是溝通官府和平民的紐帶,遇到社會上的糾紛,平民想和官府打交道,往往會請秀才幫忙出面,而當時的文盲率過高,屢考不中的秀才,會建立私塾授課,教人習字,每逢紅白喜事,逢年過節,秀才幫忙寫對聯、寫悼詞等等,也讓秀才在百姓們的地位非常的高。

  • 2 # z山海

    古時候讀書人比較少,中國幾千年儒家思想佔主導,明清時的秀才,作為知識分子,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

    明清時的科舉考試,分為童生試、縣府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獲得不同的功名。

    一、明清時的讀書人,首先須經童生試,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在科舉考試未考取生員(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稱白衣。

    你看,《水滸傳》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倫,綽號“白衣秀士”,就是一個沒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讀書到八十歲,成為白髮老翁,未考取生員(秀才),也是童生,木有什麼社會地位。

    二、秀才,縣試、府試、院試(省學政主持的考試),童生參加,錄取者稱為生員,始獲得功名,俗稱秀才。

    (一)生員分為廩生、增生、附生。

    廩生可獲得政府膳食供給待遇,相當於今天大學公費生;

    增加錄取名額的增生、附加錄取的附生則沒有這個待遇,相當於今天大學擴招的自費生。

    (二)生員中選拔出優秀者,可以入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者,稱為貢生。

    生員拔貢,相當於今日大學生保研,為貢生中的優貢。

    (三)生員只是取得入縣、府學校學習,拔貢,及向上層次考試的資格,不能出仕為官。

    出仕為官,需參加向上層次、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考中舉人,方可踏上仕途為官。

    (四)生員享有免除差徭,見官不拜禮遇,狀子直呈等特權待遇,社會地位還是蠻高的啦!

    生員向上考試不第,可搞教育辦私塾、府州縣衙為吏、文臣武將幕僚、編志修譜等謀生。

    總之,秀才是脫離體力勞動,屬於知識分子隊伍的一員,受到政府、社會尊重的。

    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士香體噴霧怎麼用才能使得衣服上的味道持續的時間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