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車是需要的,跑起來其實也是熱車的過程。
但是需不需要原地熱車,和行程關係比較大。
其實這個幾句話就說完了……主要是要看到底冷到什麼程度的。
以中國為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什麼都不要考慮的,冬天暖風都不太需要的,主要是華南,當然即開即走了。
第二個是,中部到華北,是需要暖風的,對熱車有點要求,但沒有其他的風險。
第三個是,東北的話,尤其在-30℃以下的,不僅僅是需求暖風,或者除霜,還存在機油稀釋的問題。
當然原地熱車是許多年很多人留下來的習慣,但以下都是針對今天的情況。
通常意義上,暖風是熱車的主要需求,在東北親身體驗過才會對這個需求有咬牙切齒的感受。座椅是冰的,方向盤是冰的,哪怕自己不怕冷,前擋風玻璃一層冰霜,不等一會出暖風把霜除掉,開起來影響視野也不安全。
但除此以外,比方說不怕冷,而且近日沒有下雪,根本就不結霜呢。
那麼看怠速。
怠速越高肯定熱車越快,事實上如今很多車在水溫過低的時候,是會把怠速調高的,等水溫達到一定程度再恢復正常的怠速。
但是也有很多車不存在這個情況,比如怠速只有600 ~800rpm,那真的不如開起來,就如樓主所說的,開起來跑點路還好,而且上了路轉速負荷都上來,相同的時間裡熱得也快。
就是說,怠速過低的情況,對於提前熱車起不到太好的效果,事實上在800rpm左右的怠速,我會建議直接開起來算了。
但是高怠速,比如1200rpm,是有一定的熱車效果的,要不要原地等呢?
如前所述,要看行程,這為的是解決前面說到的第三個問題,即機油稀釋。
除了常見的燃油造成機油稀釋這個情況以外,其實低溫場景裡還有一個原因是水。
缸內燃燒時,排氣的產物有一部分是水,通常由於缸內溫度高,水分是直接以氣體形式排出的,低溫環境下剛熱機,缸壁還很冷,這部分水汽附著在缸壁上會被冷凝,以液體的形式流入底部,同機油混合在一起。結果就是機油成乳化物,不能起到潤滑的效果,最終導致發動機磨損嚴重甚至損壞。
相比暖風的舒適程度而言,機油稀釋是涉及到可靠性和壽命的問題,其實更值得引起重視。但是前面說了,低怠速不能起到太好的熱車效果,與其原地熱車,不如儘早開起來還熱得快一些。
不過高怠速呢?
比方說,小明上班單程5km,他不想擠公交,嫌冷又不想騎單車,天天開車。那麼這個汽車每次就開那麼5~10分鐘而已。5~10分鐘,是熱不起來的,整個冬天汽車行駛過程時,水溫都在很低的位置,這意味著整個冬天一跑起來機油就處在被稀釋的狀態,長期以往是比較不利的,高怠速預先熱個5分鐘再走,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又比方說,小明上班單程30km,天天開車,單程40min~60min,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每次汽車跑起來,後面都能達到正常的水溫值,低水溫的時長比例不高,那麼是否原地提前熱車,就沒那麼有所謂了。
當然,現在很多汽車都在快速熱車上做了一些設定,熱車速度比從前改善了30%~60%都是有的,原地熱車這個必要性,會越來越低的。
綜上,熱車考慮的主要是暖風、除霜、機油稀釋。
如果不怕冷,又沒有結霜不影響視野的情況下,又或者路程比較遠,一般不需要熱車的,可以即開即走,特別是怠速比較低的情況下。
如果是高怠速熱起來稍微快一些,而且通勤路程又很短,那麼是建議熱一下的好,主要為了可靠性考慮。
熱車是需要的,跑起來其實也是熱車的過程。
但是需不需要原地熱車,和行程關係比較大。
其實這個幾句話就說完了……主要是要看到底冷到什麼程度的。
以中國為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什麼都不要考慮的,冬天暖風都不太需要的,主要是華南,當然即開即走了。
第二個是,中部到華北,是需要暖風的,對熱車有點要求,但沒有其他的風險。
第三個是,東北的話,尤其在-30℃以下的,不僅僅是需求暖風,或者除霜,還存在機油稀釋的問題。
當然原地熱車是許多年很多人留下來的習慣,但以下都是針對今天的情況。
通常意義上,暖風是熱車的主要需求,在東北親身體驗過才會對這個需求有咬牙切齒的感受。座椅是冰的,方向盤是冰的,哪怕自己不怕冷,前擋風玻璃一層冰霜,不等一會出暖風把霜除掉,開起來影響視野也不安全。
但除此以外,比方說不怕冷,而且近日沒有下雪,根本就不結霜呢。
那麼看怠速。
怠速越高肯定熱車越快,事實上如今很多車在水溫過低的時候,是會把怠速調高的,等水溫達到一定程度再恢復正常的怠速。
但是也有很多車不存在這個情況,比如怠速只有600 ~800rpm,那真的不如開起來,就如樓主所說的,開起來跑點路還好,而且上了路轉速負荷都上來,相同的時間裡熱得也快。
就是說,怠速過低的情況,對於提前熱車起不到太好的效果,事實上在800rpm左右的怠速,我會建議直接開起來算了。
但是高怠速,比如1200rpm,是有一定的熱車效果的,要不要原地等呢?
如前所述,要看行程,這為的是解決前面說到的第三個問題,即機油稀釋。
除了常見的燃油造成機油稀釋這個情況以外,其實低溫場景裡還有一個原因是水。
缸內燃燒時,排氣的產物有一部分是水,通常由於缸內溫度高,水分是直接以氣體形式排出的,低溫環境下剛熱機,缸壁還很冷,這部分水汽附著在缸壁上會被冷凝,以液體的形式流入底部,同機油混合在一起。結果就是機油成乳化物,不能起到潤滑的效果,最終導致發動機磨損嚴重甚至損壞。
相比暖風的舒適程度而言,機油稀釋是涉及到可靠性和壽命的問題,其實更值得引起重視。但是前面說了,低怠速不能起到太好的熱車效果,與其原地熱車,不如儘早開起來還熱得快一些。
不過高怠速呢?
比方說,小明上班單程5km,他不想擠公交,嫌冷又不想騎單車,天天開車。那麼這個汽車每次就開那麼5~10分鐘而已。5~10分鐘,是熱不起來的,整個冬天汽車行駛過程時,水溫都在很低的位置,這意味著整個冬天一跑起來機油就處在被稀釋的狀態,長期以往是比較不利的,高怠速預先熱個5分鐘再走,就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
又比方說,小明上班單程30km,天天開車,單程40min~60min,這個過程是比較長的,每次汽車跑起來,後面都能達到正常的水溫值,低水溫的時長比例不高,那麼是否原地提前熱車,就沒那麼有所謂了。
當然,現在很多汽車都在快速熱車上做了一些設定,熱車速度比從前改善了30%~60%都是有的,原地熱車這個必要性,會越來越低的。
綜上,熱車考慮的主要是暖風、除霜、機油稀釋。
如果不怕冷,又沒有結霜不影響視野的情況下,又或者路程比較遠,一般不需要熱車的,可以即開即走,特別是怠速比較低的情況下。
如果是高怠速熱起來稍微快一些,而且通勤路程又很短,那麼是建議熱一下的好,主要為了可靠性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