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這首詩寫了三層意思:
1、寫了觀滄海的地點。
2、運用動靜結合,寫了山島,海水兩個景物描寫。
3、藉助奇特想象,表現出大海的氣概。
寫現實的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
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賞析:
從詩的對仗來講,“東臨碣石”的“碣石”實指山,“以觀滄海”的“滄海”,在此處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蒼色的渤海灣”。
首二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次六句,描寫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圍的貝殼堤島。
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晚期,渤海灣沿岸發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線後退,海水將碣石山外的貝殼堤沖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島,“苞淪於洪波”之中。
現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莊還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馬山子命名。曹操面對蕭瑟秋風、洶湧大海,聳立山島、繁茂草木,沒有絲毫感傷情調。
反而抓住大海平靜時和起風時的狀態、海邊山島巍巍聳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筆勾勒了一幅色調蒼茫、氣象雄偉的圖畫,展示了詩人熱愛壯闊河山的情懷。
“日月之行”四句,透過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壯闊氣勢,寄寓了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豪情。
作者介紹: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聲奪人的優勢,而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制",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曹操堅持"薦賢任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多方延攬人才。
在軍事上曹操"自作兵書十餘萬言",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戰中度過的,指揮作戰"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若神"。
從39歲至53歲的14年間,他經歷50餘戰,先後消滅了楊奉、韓暹、袁紹、袁術、陶謙、呂布,收降了張繡,征服了烏桓,統一了北方。
赤壁兵敗之後,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戰合肥,逐馬超,據關中,平定河西、隴右諸地,鞏固了北方統一。
在文學上,曹操倡導文學新風,創作了許多優秀詩歌和散文,對建安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
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
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
觀滄海這首詩寫了三層意思:
1、寫了觀滄海的地點。
2、運用動靜結合,寫了山島,海水兩個景物描寫。
3、藉助奇特想象,表現出大海的氣概。
寫現實的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
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賞析:
從詩的對仗來講,“東臨碣石”的“碣石”實指山,“以觀滄海”的“滄海”,在此處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蒼色的渤海灣”。
首二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次六句,描寫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簾的是突兀聳立的山島,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圍的貝殼堤島。
歷史資料記載,西漢晚期,渤海灣沿岸發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線後退,海水將碣石山外的貝殼堤沖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島,“苞淪於洪波”之中。
現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莊還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馬山子命名。曹操面對蕭瑟秋風、洶湧大海,聳立山島、繁茂草木,沒有絲毫感傷情調。
反而抓住大海平靜時和起風時的狀態、海邊山島巍巍聳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筆勾勒了一幅色調蒼茫、氣象雄偉的圖畫,展示了詩人熱愛壯闊河山的情懷。
“日月之行”四句,透過豐富的想象,描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壯闊氣勢,寄寓了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豪情。
作者介紹: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聲奪人的優勢,而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制",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曹操堅持"薦賢任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多方延攬人才。
在軍事上曹操"自作兵書十餘萬言",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戰中度過的,指揮作戰"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若神"。
從39歲至53歲的14年間,他經歷50餘戰,先後消滅了楊奉、韓暹、袁紹、袁術、陶謙、呂布,收降了張繡,征服了烏桓,統一了北方。
赤壁兵敗之後,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戰合肥,逐馬超,據關中,平定河西、隴右諸地,鞏固了北方統一。
在文學上,曹操倡導文學新風,創作了許多優秀詩歌和散文,對建安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曹操在文學上的功績,還表現在他對建安文學(見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設性作用上,建安文學能夠在長期戰亂、社會殘破的背景下得以勃興,同他的重視和推動是分不開的。
劉勰在論述建安文學繁榮原因時,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事實上,建安時期的主要作家,無不同他有密切關係。曹丕、曹植是他的兒子,“七子”及蔡琰等。
也都託庇於他的蔭護。可以說,“鄴下文人集團”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質條件基礎上形成的;而他們的創作,也是在他的倡導影響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