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17016586772

    這裡的給出的分秒描述的是日食的交食深淺程度,不是時間。

    現代天文學中,我們會使用「食分」來描述日月交食的深淺程度,拿日食來說,所謂日食的食分,是指日食過程中日面被遮擋的視直徑與整個日面視直徑的比值,如果一次日食的最大食分超過了1,就表示會發生日全食,如果食分小於1,就是日環食或者日偏食。

    類似的,《明憲宗實錄》中提到的「日食三分十四秒」,「該食六分六十秒」,說的也是日食的食分。授時歷、大統歷,以分秒錶示日月食食分。將日月視直徑當作10分,10分以上即為全食。度分秒的換算規則是郭守敬在編制授時歷時定下來的,1度為100分,1分為100秒。

    所以《明實錄》這段文字說的主要就是天文官在預報日食的時候內部出現了分歧,分歧的重點落在了食分上,欽天監監正(相當於現在的天文臺臺長)等一批天文官認為這次日食的最大食分為0.314,而且是帶食日落,日落時食分僅有0.05,不到0.1。於是大家就跟皇帝說,既然是這麼小的食分,就不必搞什麼祈禱儀式了。

    這時候一個同樣供職於欽天監的叫賈信的小官員跳了出來,表示天文臺臺長等一眾官員欺瞞聖上,因為他算出來日食的最大食分有0.66,而且日落時的食分已經去到了0.267,並不是什麼「食不及分」。

    皇帝也是讀過書的,知道「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命人進行實測,結果沒有看到日食。

    然後賈信就因為傳播不實訊息被抓起來了。

    這裡的「三分十四秒」、「五十秒」、「六分六十秒」、「二分六十七秒」都是天文官依據當時的曆法(即大統歷)得出的計算值,非實測值。

    相關的例子同樣可以在《明實錄》裡找到,例如《神宗實錄》記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壬寅日食,春官正戈謙亨等預報「日食七分五十七秒,未時正一刻初虧,申時初三刻食甚,酉時初刻復圓。」但據五官靈臺郎劉臣觀測,「未正三刻,觀見初虧西南;申初三刻食甚正南;復圓酉初初刻東南,約至有七分餘食甚。」兵部職方司員外郎範守巳測得「至申初二刻始見西南略有虧形,正二刻方食甚,又以分數不至七分五十餘秒。」可以發現「七分五十七秒」是預報值,而實測值只是「七分餘」或「不至七分五十餘秒」,精度有所區別。

    一個彩蛋

    我們利用現代天文學推算天順八年夏四月癸未朔(1464年5月6日)的日食,會發現北京城看不到這一次日食。

    (郭守敬:怪我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和加拿大移民護照哪個國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