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不同年齡的孩子共同成長,開展混齡互動活動。在混齡活動中,大帶小,小促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共贏效果。 “休息5分鐘再玩” 事件:4歲的豆豆、6歲的妞妞等幾位小朋友在寢室內的建築區玩遊戲,共同建構“我們的小區”。當教師走近寢室時,發現豆豆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就奇怪地問:“豆豆,你怎麼不玩了?”“妞妞讓我休息5分鐘。”“為什麼?”豆豆說:“玩遊戲前大家定了一個規矩,玩遊戲時大聲講話、影響他人、一下子拿許多積木在手上的人,都要休息5分鐘,等表現好了再玩。剛才我大聲講話了,所以妞妞讓我休息5分鐘。”“噢!”教師輕輕拍了拍豆豆的頭,走了。過了一會兒,妞妞走過來對豆豆說:“你去玩吧,不要再影響他人了。”豆豆便開心地走了過去,和同伴共同玩遊戲。 分析:由於規則是大家在遊戲中共同商定的,因此大家都能認可。在混齡活動中,教師引導孩子們自己商量制定規則。但由於混齡班孩子的年齡及個體性格的差異,有的孩子偶爾也會違反。比如,豆豆就違反了“不能大聲講話”的規則,所以妞妞就用規則來約束他的行為,而豆豆則自願接受規則的約束。在豆豆休息了5分鐘後,妞妞就恢復了他的遊戲權利,這表明他們能完整地理解規則並能認真執行。 有了矛盾找“裁判” 事件:早晨8:00左右,在混齡班,3歲的小宇和4歲的燁燁一起玩木工玩具,4歲的涵涵玩積木,6歲的星星在練琴。遊戲中,小宇和燁燁突然爭奪一個小錘子,兩人互不相讓,小宇委屈地找到涵涵。涵涵問:“怎麼啦?”小宇說:“他不給我錘子。”燁燁插話說:“他也不給我玩。”涵涵聽了“哦”了一聲就走開了。兩人見涵涵不理他們,就又去找人評理,正好看到星星,又將這件事告訴了星星。星星說:“小朋友之間要相互謙讓,你們兩人可以一起玩,也可以先給一個人玩,然後再交換。”後來,他倆接受了星星的建議,手拉手走了。 分析:受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制約,孩子們對玩具的獨佔欲很強,難免會引起矛盾,但靠自身的力量又無法解決。在有了矛盾時,教師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請其他小朋友做裁判。小班的小朋友受其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只能傾聽卻無能為力,於是他們又找到了大班的星星,星星此時充當的是調解員的角色。在充分了解矛盾的基礎上,藉助於自身的經驗儲備以及對交住策略、方法的理解運用,星星對小弟弟提出了合理建議,並關注小弟弟之間矛盾的解決狀況。很明顯,星星的建議得到了認同,小弟弟是信任小姐姐的,並按建議去做了,這就減少了孩子對教師的依賴,有利於孩子之間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係。 “我們猜拳決勝負” 事件:音樂遊戲“蝴蝶找花”中,教師要求6位幼兒一組來合作表演。其中一位幼兒扮演花仙子,其他5位扮演蝴蝶。小寶(6歲)、樂樂(6歲)、乃夫(6歲)、琪琪(4歲)、浩浩(4歲)和源源(3歲)組合成一組,他們每個人都想做花仙子。怎麼辦?小寶提議:“我們猜拳決勝負。”最後,小班的源源勝出做了花仙子。隨後的各組交流中,教師問:“你們的花仙子是用什麼辦法獲得的?”孩子們說:“我們猜拳的。”教師問:“你們怎麼會想出這個與眾不同的方法的?”乃夫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當花仙子,小寶想出了這個辦法。”教師對孩子們的做法表示讚賞。 分析:大班幼兒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組裡的中小班幼兒被動接受了此公平建議。在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小班幼兒學會了“石頭、剪子、布”的玩法且勝出,對他來說,透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花仙子”角色,讓其有了極其愉快的情感體驗,相信下次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境,這次活動中積累的經驗一定會幫助他們解決類似的問題。而教師的適時讚賞,也會強化並鼓勵孩子的互動協商行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望採納,謝謝!
為了促進不同年齡的孩子共同成長,開展混齡互動活動。在混齡活動中,大帶小,小促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共贏效果。 “休息5分鐘再玩” 事件:4歲的豆豆、6歲的妞妞等幾位小朋友在寢室內的建築區玩遊戲,共同建構“我們的小區”。當教師走近寢室時,發現豆豆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就奇怪地問:“豆豆,你怎麼不玩了?”“妞妞讓我休息5分鐘。”“為什麼?”豆豆說:“玩遊戲前大家定了一個規矩,玩遊戲時大聲講話、影響他人、一下子拿許多積木在手上的人,都要休息5分鐘,等表現好了再玩。剛才我大聲講話了,所以妞妞讓我休息5分鐘。”“噢!”教師輕輕拍了拍豆豆的頭,走了。過了一會兒,妞妞走過來對豆豆說:“你去玩吧,不要再影響他人了。”豆豆便開心地走了過去,和同伴共同玩遊戲。 分析:由於規則是大家在遊戲中共同商定的,因此大家都能認可。在混齡活動中,教師引導孩子們自己商量制定規則。但由於混齡班孩子的年齡及個體性格的差異,有的孩子偶爾也會違反。比如,豆豆就違反了“不能大聲講話”的規則,所以妞妞就用規則來約束他的行為,而豆豆則自願接受規則的約束。在豆豆休息了5分鐘後,妞妞就恢復了他的遊戲權利,這表明他們能完整地理解規則並能認真執行。 有了矛盾找“裁判” 事件:早晨8:00左右,在混齡班,3歲的小宇和4歲的燁燁一起玩木工玩具,4歲的涵涵玩積木,6歲的星星在練琴。遊戲中,小宇和燁燁突然爭奪一個小錘子,兩人互不相讓,小宇委屈地找到涵涵。涵涵問:“怎麼啦?”小宇說:“他不給我錘子。”燁燁插話說:“他也不給我玩。”涵涵聽了“哦”了一聲就走開了。兩人見涵涵不理他們,就又去找人評理,正好看到星星,又將這件事告訴了星星。星星說:“小朋友之間要相互謙讓,你們兩人可以一起玩,也可以先給一個人玩,然後再交換。”後來,他倆接受了星星的建議,手拉手走了。 分析:受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的制約,孩子們對玩具的獨佔欲很強,難免會引起矛盾,但靠自身的力量又無法解決。在有了矛盾時,教師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或者請其他小朋友做裁判。小班的小朋友受其年齡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只能傾聽卻無能為力,於是他們又找到了大班的星星,星星此時充當的是調解員的角色。在充分了解矛盾的基礎上,藉助於自身的經驗儲備以及對交住策略、方法的理解運用,星星對小弟弟提出了合理建議,並關注小弟弟之間矛盾的解決狀況。很明顯,星星的建議得到了認同,小弟弟是信任小姐姐的,並按建議去做了,這就減少了孩子對教師的依賴,有利於孩子之間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係。 “我們猜拳決勝負” 事件:音樂遊戲“蝴蝶找花”中,教師要求6位幼兒一組來合作表演。其中一位幼兒扮演花仙子,其他5位扮演蝴蝶。小寶(6歲)、樂樂(6歲)、乃夫(6歲)、琪琪(4歲)、浩浩(4歲)和源源(3歲)組合成一組,他們每個人都想做花仙子。怎麼辦?小寶提議:“我們猜拳決勝負。”最後,小班的源源勝出做了花仙子。隨後的各組交流中,教師問:“你們的花仙子是用什麼辦法獲得的?”孩子們說:“我們猜拳的。”教師問:“你們怎麼會想出這個與眾不同的方法的?”乃夫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當花仙子,小寶想出了這個辦法。”教師對孩子們的做法表示讚賞。 分析:大班幼兒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組裡的中小班幼兒被動接受了此公平建議。在哥哥姐姐的幫助下,小班幼兒學會了“石頭、剪子、布”的玩法且勝出,對他來說,透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花仙子”角色,讓其有了極其愉快的情感體驗,相信下次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境,這次活動中積累的經驗一定會幫助他們解決類似的問題。而教師的適時讚賞,也會強化並鼓勵孩子的互動協商行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規則意識。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