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誦潘鄴老詩
韓淲(宋代)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捲入蒼茫。
譯文:
滿城的風聲雨聲,原來是重陽佳節悄悄地臨近;我獨自登上了吳山,眺望著浩蕩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經不再計較距離的遠近;壯心開朗豁達,再不把出仕與歸隱放在心上.自古以來,郊野的景色令詩人們忘情地吟詠;可眼前蕭瑟的秋景,卻使人黯然神傷.古今詩人都是如此,與我相仿,我眼看著晚潮澎湃,一片蒼茫.
賞析:
寫律詩,出句難,對句更難.引別人的詩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別人的名句,這就使對句難上加難.如果不相稱,全詩就會黯然失色,顯得氣餒力衰.這裡作者不愧為江西詩派在南宋的後勁,他不僅從字詞的對稱、押韻的協調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煉,情感的昇華,在邠老原句“滿城風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對句使人物出場,兩句共同說明時間、地點、環境、人物,毫無摘引之痕跡,一位在風雨飄搖中獨立吳山之巔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出句、對句一氣呵成.
頷聯由寫景轉為直抒胸臆.此詩作於寧宗慶元四年秋,時作者約四十歲.所謂“老眼昏花忘遠近“,是嘆息自己雖在中年,已有老態龍鍾之感.古人四十嘆老,本是常事,何況當此倍思親朋的佳節,詩人卻獨在異鄉,獨上吳山,風雨如晦,目力不濟,垂暮之悲難免湧上心頭.但是老境可嘆,遠近可忘,壯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拋.“壯心軒豁任行藏”,是說自己無論出仕還是休官,皆襟懷坦蕩,壯志不息.這一句神采飛揚,意氣軒昂,將上句略帶傷感的氣氛掃蕩無遺,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博大胸懷,表現出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兩句亦景亦情.“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詩人們從來都是毫不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寄主觀情感於“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興“的“野色“很多,可他卻略去了對“是處秋光“的具體描繪,這就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這裡的秋光為什麼會令作者有肝腸寸斷之感?是山腳下浩浩蕩蕩的江水使詩人聯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還是那風雨中飄飄灑灑的黃葉令詩人聯想到了自己飄零孤苦的身世?這裡的心境似與“軒豁“的“壯心“在氣氛上不吻合,實際上“壯心軒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斷腸“之苦則是無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實現而引起,越是寫志向遠大,不能付諸實現時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為心情愁苦,詩人是不必冒風雨“獨上吳山“的.
尾聯“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捲入蒼茫“以景結情,語盡而思無窮.此刻的詩人,面對“斷腸“的秋光,聯想到“今古騷人“的共同命運,情感似江水翻騰,如波濤激越.作者在抒情將盡未盡之時,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個兼有化外音的生動畫面:暮色蒼茫之中,江潮洶湧,奔騰向前.畫面、聲音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詩人與“今古騷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麼?讀者可以藉助這個與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相愜洽的畫面自己去體會,去思索,這正是“文已盡而意無窮“之妙.
點評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
風雨中誦潘鄴老詩
韓淲(宋代)
滿城風雨近重陽,獨上吳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遠近,壯心軒豁任行藏。
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
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捲入蒼茫。
譯文:
滿城的風聲雨聲,原來是重陽佳節悄悄地臨近;我獨自登上了吳山,眺望著浩蕩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經不再計較距離的遠近;壯心開朗豁達,再不把出仕與歸隱放在心上.自古以來,郊野的景色令詩人們忘情地吟詠;可眼前蕭瑟的秋景,卻使人黯然神傷.古今詩人都是如此,與我相仿,我眼看著晚潮澎湃,一片蒼茫.
賞析:
寫律詩,出句難,對句更難.引別人的詩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別人的名句,這就使對句難上加難.如果不相稱,全詩就會黯然失色,顯得氣餒力衰.這裡作者不愧為江西詩派在南宋的後勁,他不僅從字詞的對稱、押韻的協調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煉,情感的昇華,在邠老原句“滿城風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對句使人物出場,兩句共同說明時間、地點、環境、人物,毫無摘引之痕跡,一位在風雨飄搖中獨立吳山之巔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出句、對句一氣呵成.
頷聯由寫景轉為直抒胸臆.此詩作於寧宗慶元四年秋,時作者約四十歲.所謂“老眼昏花忘遠近“,是嘆息自己雖在中年,已有老態龍鍾之感.古人四十嘆老,本是常事,何況當此倍思親朋的佳節,詩人卻獨在異鄉,獨上吳山,風雨如晦,目力不濟,垂暮之悲難免湧上心頭.但是老境可嘆,遠近可忘,壯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拋.“壯心軒豁任行藏”,是說自己無論出仕還是休官,皆襟懷坦蕩,壯志不息.這一句神采飛揚,意氣軒昂,將上句略帶傷感的氣氛掃蕩無遺,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博大胸懷,表現出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從來野色供吟興,是處秋光合斷腸“兩句亦景亦情.“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詩人們從來都是毫不隱晦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寄主觀情感於“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興“的“野色“很多,可他卻略去了對“是處秋光“的具體描繪,這就給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這裡的秋光為什麼會令作者有肝腸寸斷之感?是山腳下浩浩蕩蕩的江水使詩人聯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還是那風雨中飄飄灑灑的黃葉令詩人聯想到了自己飄零孤苦的身世?這裡的心境似與“軒豁“的“壯心“在氣氛上不吻合,實際上“壯心軒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斷腸“之苦則是無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實現而引起,越是寫志向遠大,不能付諸實現時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為心情愁苦,詩人是不必冒風雨“獨上吳山“的.
尾聯“今古騷人乃如許,暮潮聲捲入蒼茫“以景結情,語盡而思無窮.此刻的詩人,面對“斷腸“的秋光,聯想到“今古騷人“的共同命運,情感似江水翻騰,如波濤激越.作者在抒情將盡未盡之時,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個兼有化外音的生動畫面:暮色蒼茫之中,江潮洶湧,奔騰向前.畫面、聲音給人以無窮的回味.詩人與“今古騷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麼?讀者可以藉助這個與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相愜洽的畫面自己去體會,去思索,這正是“文已盡而意無窮“之妙.
點評 以景結情,是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詩歌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結束詩句,使得詩歌“此時無情勝有情“,顯得意猶未盡,可以使讀者從景物描寫中,馳騁想象,體味詩的意境,產生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