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文物是揭開古代社會神秘面紗的上帝之手,1988年,山西永濟縣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開始探索黃河蒲津渡遺址,經過一年多的挖掘工作,考古人員挖出了4尊鐵牛,4尊鐵人,每隻鐵牛都栩栩如生,約有1.9米高,長約3米,寬約1.3米,重達30噸左右。這些鐵牛和鐵人都是1000多年前唐朝修建蒲津橋時所鑄。
山西蒲州城是黃河邊上的一座古渡口城,這裡曾是黃河以東連線長安的重要交通樞紐,被稱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這裡也經常發生戰亂。
唐玄宗時期,朝廷決定對蒲津橋進行大規模的改建,以便更好地統治黃河以東地區,所以將原來的老舊的竹索浮橋拆除,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鐵索浮橋。
這座橋全身使用鐵索鑄成,為了穩固鐵索,工匠們建造了8尊鐵牛充當橋墩,每隻鐵牛重30噸,底盤和鐵柱重40噸,整座鐵牛達到了70多座,據記載,修建這座橋所用的鋼鐵佔了唐朝全年鐵量的80%。
後來黃河東移,蒲津橋逐漸被廢棄,這座古老的鐵橋幾經戰亂仍屹立不倒,隨著黃河的改道,三門峽庫區蓄洪,河沙淤積,鐵牛最終沉入了河底。
1989年鐵牛被考古人員挖出後,仍然栩栩如生,沒有任何鏽蝕的痕跡,依舊身姿矯健,線條清晰,令人驚歎1000多年前,唐朝的先民們就能鑄造出如此令人驚歎的瑰寶。
令人們不解的是,如此珍貴的歷史文物被撈出後,卻任由它在露天擺放,幾十年都曾進行任何保護措施?文物就應該呆在文物館中被珍藏,何以在此整日風吹日曬雨淋。專家其實也想保護它,但是不敢動,因為目前的科技達不到保護的水平,不當的保護反而是一種毀滅。
曾經矗立在滄州城外近千年的“鎮海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有的經驗都是付出了血一樣的教訓得來的,今天我們還能看到黃河鐵牛的雄姿,那是建立在毀滅滄州“鎮海吼”的基礎上的。
滄州鎮海吼比黃河鐵牛澆築的時間晚了200多年,都是體積30噸和龐然大物,由於鎮海吼站在泥土之上,所以在嘉慶8年曾被大風吹倒,到了光緒年間又被扶起,但它的下頜、腹部和尾部都已被嚴重損毀。
20世紀50年代夏季暴雨,鎮海吼的腿腳在水中連續泡 幾個月。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滄州市文保所為鎮海吼修建了一座八角亭,為它遮風擋雨,結果由於水氣不能快速蒸發,反而讓鎮海吼鏽蝕情況變得越加嚴重,1975年,只得將亭子拆除。
1984年,專家提出再一次對鎮海吼進行保護,給鎮海吼修建一個基座,避免它長期陷於土中,結果卻在吊裝的過程中造成鎮海吼全身42處損傷,由於吊裝時防止腿部擠壓灌注的硫磺錨固合劑未及時清除,硫磺合劑降溫凝固後體積膨脹,導致鎮海吼腿部斷裂。
1994年,專家再次對鎮海吼進行保護,用鐵管做支架加固四條獅腿,結果導致獅子腿部裂紋再度惡化,最後只得用許多鋼管將鎮海吼牢牢地釘在地基上。
本來雄姿英發的鎮海吼在滄州屹立千年,最後卻因過度保護,變成了需要靠十幾根鋼管支撐才能站穩的醜陋形象,這樣的造型讓不少人惋惜,更是滄州人心中永遠的痛。2009年,滄州市宣佈重新建造一座鐵獅子來作為滄州“獅城”的象徵。
正是因為有了滄州鎮海吼的慘痛教訓,才能讓黃河鐵牛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能夠存活幾十年依然生龍活虎。文物保護是一項技術工程,有時候,在技術達不到的情況下,不盲目的保護反而是維護文物全貌最好的方法。
【END】
出土的文物是揭開古代社會神秘面紗的上帝之手,1988年,山西永濟縣博物館的考古人員開始探索黃河蒲津渡遺址,經過一年多的挖掘工作,考古人員挖出了4尊鐵牛,4尊鐵人,每隻鐵牛都栩栩如生,約有1.9米高,長約3米,寬約1.3米,重達30噸左右。這些鐵牛和鐵人都是1000多年前唐朝修建蒲津橋時所鑄。
山西蒲州城是黃河邊上的一座古渡口城,這裡曾是黃河以東連線長安的重要交通樞紐,被稱為“河東、河北陸道進入關中之第一鎖鑰”,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以這裡也經常發生戰亂。
唐玄宗時期,朝廷決定對蒲津橋進行大規模的改建,以便更好地統治黃河以東地區,所以將原來的老舊的竹索浮橋拆除,修建了一座規模龐大的鐵索浮橋。
這座橋全身使用鐵索鑄成,為了穩固鐵索,工匠們建造了8尊鐵牛充當橋墩,每隻鐵牛重30噸,底盤和鐵柱重40噸,整座鐵牛達到了70多座,據記載,修建這座橋所用的鋼鐵佔了唐朝全年鐵量的80%。
後來黃河東移,蒲津橋逐漸被廢棄,這座古老的鐵橋幾經戰亂仍屹立不倒,隨著黃河的改道,三門峽庫區蓄洪,河沙淤積,鐵牛最終沉入了河底。
1989年鐵牛被考古人員挖出後,仍然栩栩如生,沒有任何鏽蝕的痕跡,依舊身姿矯健,線條清晰,令人驚歎1000多年前,唐朝的先民們就能鑄造出如此令人驚歎的瑰寶。
令人們不解的是,如此珍貴的歷史文物被撈出後,卻任由它在露天擺放,幾十年都曾進行任何保護措施?文物就應該呆在文物館中被珍藏,何以在此整日風吹日曬雨淋。專家其實也想保護它,但是不敢動,因為目前的科技達不到保護的水平,不當的保護反而是一種毀滅。
曾經矗立在滄州城外近千年的“鎮海吼”,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有的經驗都是付出了血一樣的教訓得來的,今天我們還能看到黃河鐵牛的雄姿,那是建立在毀滅滄州“鎮海吼”的基礎上的。
滄州鎮海吼比黃河鐵牛澆築的時間晚了200多年,都是體積30噸和龐然大物,由於鎮海吼站在泥土之上,所以在嘉慶8年曾被大風吹倒,到了光緒年間又被扶起,但它的下頜、腹部和尾部都已被嚴重損毀。
20世紀50年代夏季暴雨,鎮海吼的腿腳在水中連續泡 幾個月。1956年,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滄州市文保所為鎮海吼修建了一座八角亭,為它遮風擋雨,結果由於水氣不能快速蒸發,反而讓鎮海吼鏽蝕情況變得越加嚴重,1975年,只得將亭子拆除。
1984年,專家提出再一次對鎮海吼進行保護,給鎮海吼修建一個基座,避免它長期陷於土中,結果卻在吊裝的過程中造成鎮海吼全身42處損傷,由於吊裝時防止腿部擠壓灌注的硫磺錨固合劑未及時清除,硫磺合劑降溫凝固後體積膨脹,導致鎮海吼腿部斷裂。
1994年,專家再次對鎮海吼進行保護,用鐵管做支架加固四條獅腿,結果導致獅子腿部裂紋再度惡化,最後只得用許多鋼管將鎮海吼牢牢地釘在地基上。
本來雄姿英發的鎮海吼在滄州屹立千年,最後卻因過度保護,變成了需要靠十幾根鋼管支撐才能站穩的醜陋形象,這樣的造型讓不少人惋惜,更是滄州人心中永遠的痛。2009年,滄州市宣佈重新建造一座鐵獅子來作為滄州“獅城”的象徵。
正是因為有了滄州鎮海吼的慘痛教訓,才能讓黃河鐵牛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能夠存活幾十年依然生龍活虎。文物保護是一項技術工程,有時候,在技術達不到的情況下,不盲目的保護反而是維護文物全貌最好的方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