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並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裡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願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藉助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後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並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於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由於本文的創作,後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鬥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
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並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裡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願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藉助於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後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並記》的組成部分,寫作年代大約是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這時陶淵明已經57歲了。他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又由於他長期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記和詩內容一致,但重點和表現手法不同。文章全用客觀的記敘方法,虛構了一些人物和情節,而詩則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桃花源這個美好淳樸的理想社會的嚮往,以記敘為主,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由於本文的創作,後來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的地方,或與外界隔絕,脫離現實鬥爭的幻想境界。在人類發展史上,“桃花源”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理想國度的藍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