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誠心開始

    延遲滿足據說是斯坦福大學做的一個實驗,觀測孩子選擇立刻得到一塊糖與願意等一會可以得到兩塊糖的差別,據說願意等一會的孩子更有耐心,目標更遠大,成年後成就也更大。

    網上因此就有很多文章推崇延遲滿足,宣揚該給孩子的東西故意拖延,要等一會……

    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經過系統觀察,那些願意等的孩子是因為在家庭教養中父母情緒比較穩定,答應孩子的事不會反覆無常,孩子內心比較有安全感。

    可以想象得到,假如父母每次答應給孩子的東西都能兌現,孩子自然願意等等,換取更好的。假如父母每次答應的事總是變動,甚至言而無信,孩子當然選擇立刻能兌現的,因為他們會擔心等一會的結果是一無所有……

    所以,延遲滿足的培養是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並非拖著不滿足孩子。

  • 2 # 心語525心語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他選取30名兒童,分別帶他們去單獨的房間,房間裡有孩子們愛吃的棉花糖和餅乾,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選擇在房間裡等他回來,那麼到時還可以得的一顆額外的棉花糖作為獎勵。實驗中,有些孩子立刻吃掉棉花糖,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選擇等待,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

    14年後,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堅持15分鐘最終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身體更強健,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基於實驗結果,他得出結論:自控力越強的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今後取得成功的機率就越大。

    基於這個實驗,很多家長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比如說:

    想買玩具?不買。等學習成績提高再買。

    想吃零食?不給。現在零食對身體沒好處,長大了再吃。

    想出去玩?不行。還不如在家做功課練習鋼琴曲。

    於是,家長以為這是在鍛鍊孩子的自控力,提高自覺性。其實,大錯特錯!

    這些都不是“延遲滿足”或者說是“被”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訓練有兩個條件:

    “延遲滿足”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

    3歲以前的孩子不能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3歲以前的孩子,是建立對父母的信任與親密感的關鍵期,延遲的感覺有損於孩子的心理發育。

    對不能滿足的事,不能哄騙

    比如孩子很想要一件玩具,父母不想買,看著哭鬧的孩子,說:“下次來給你買吧,今天錢沒帶夠。”但是,父母心裡清楚根本沒有下次。這並不是延遲滿足,而是哄騙。經常“毀約”不僅會破壞親子關係中的信任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言行不一。

    做延遲滿足訓練,要注意細節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迴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

    孩子小的時候並不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慾望的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及時的迴應和耐心的陪伴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控,讓孩子能夠接受和麵對自己的情緒,這些情感上的滿足為孩子的自控作了重要的鋪墊。

    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孩子也一樣

    由於種種原因,承諾的事情做不到,父母要耐心給孩子解釋原因。就算是拒絕孩子的請求也要試著尊重孩子,這是他們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5-6歲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麼困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勸學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