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做書
-
2 # 千一節
因為他們看透了一切,生活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必要再演繹下去,離開社會才是他們放下兒女情長,爾虞我詐,與世無爭的歸宿。
-
3 # 史歷曉有話說
因為他們在浩瀚的書海之中看透了人性的弱點,也漸漸地對這個裹挾著糖衣外裝的世界有了更近一步地認識!他們看透了社會各方面的黑暗面,他們深深痛惡這種種不公的現象!偉大的作家們想要改造這一切,但是,現實給予作家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這打擊他的人包括作家想要幫助的弱者(不明真相的弱者)和黑暗統治者。作家開始失望了,無助感在他身上漫延,他想要掙扎卻掙扎不開。於是,漸漸的他放棄了抵抗。
他開始想要離開這個世界了,一個令作家又愛又恨的世界。他看著遠方,選擇了自殺這種方式讓他回到作家幻想的理想天堂之中!
他臨走前留下了他最珍貴的東西——他的思想,以貢後人瞻仰其容,一覽其作!
也讓自己的死能夠喚醒人們的思考!
1940年5月18日,茨威格在致馬克斯·赫爾曼的信中談及寫作《昨日的世界》的初衷:“出於絕望,我寫生平的歷史……至少我要留下一份檔案,寫下我們曾經相信過的東西,我們為什麼生活過。今天一份證詞比一部藝術作品更為重要。”
儘管他有源源不斷的收入,儘管他有旺盛的寫作能力,儘管他有天南海北的各路朋友,儘管他孤獨流亡中仍有伴侶相依……無論在這裡排列出多少“儘管”,一條一條都是旁人看起來“他的生活沒有那麼糟”,“他命途多舛但他其實還算過得挺好”,“他沒有到非死不可那一步”,“儘管”可以有很多,但是他選擇自殺。
他在遺稿《變形的陶醉》中寫道:
“人和動物相比,唯一的優越之處在他什麼時候想死就可以去死,不只是到了非死不可的時候才死。這也是人的一生偷不去的、搶不走的、一直可以享用的、唯一的一點點自由吧,這就是毀滅生命的自由。”
掌握不了這樣的時代,失去祖國,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這些境遇雕刻著茨威格的生活。
……
放下茨威格的作品《昨日的世界》,聚焦於作家本人的時候,對於他的死,作為普通讀者、無名小卒的我,是真的感到震撼、惋惜、心痛、甚至悲傷。
再過三年,
戰爭就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
可是你不知道,你沒等到……
你如果再堅持一下多好……
如果你看見一件美好的事物,你總是希望Ta存在的久一點。但我不願再糾結他為何而死,不想再揣測他以死亡結束自己生命時的心理動機,我更想再讀一遍《昨日的世界》,注目他曾活過的那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