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gccghcc

    “上德無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意思是:高層次的“德”不強調錶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層次的“德”,自認為不喪失“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會把德行掛在嘴上,故意用某種行為證明自己的德行,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處在德之下品之類的人,看似處處都彰顯德行,處處用德的框架來比較似乎都很恰當,但是事實上卻是一個無德之人。擴充套件資料選自《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這一章是《道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裡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絕味鴨脖子的味道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