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64919249039

    審計是一門非常系統的方法論學科,非常嚴謹和科學的。如果學過註冊會計師的<審計>這麼學科,大致能瞭解整個的審計思路和方法,之後再透過實物不斷的補充深化就可以。剛開始做審計都是些dirty work,抽樣,翻憑證這些程式化的工作,甚是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但是隨著工作的深入,能夠了解到不同的審計程式是為了檢視不同會計科目的錯報風險,防止在企業運作過程中由於不規範,甚至管理層舞弊的原因到導致的財務錯報。對於剛接觸審計的人,覺得有以下幾個經驗,讓審計不再變的這麼抽象:1. 從瞭解企業的業務流程出發每個審計都是基於一個業務迴圈,企業的業務迴圈包括採購迴圈,貨幣資金迴圈,銷售迴圈等等。知道企業的業務流程的走向,瞭解到我到底在審計什麼環節,針對的是什麼業務十分重要。把自己放在企業流程中的一部分來了解業務的發生:你需要知道誰對我發號指令,需要我做什麼(授權),我做的事情應該達到什麼標準(什麼東西不能做錯,做錯以後對企業的影響),我做出的東西傳遞給誰,需不需要質量監控(審批)等等。如何瞭解企業的業務呢,可以透過企業的內控手冊或者訪談相關人員得到,自己根據內控的描述畫畫流程圖,業務怎樣發生的就一目瞭然。此外,多看看企業管理中用到的審批表格單據,能瞭解到企業的組織架構,授權審批的層級,單據的流轉代表業務的流轉等等,也能基本構件起一項業務從發起到最後入賬的大致概念。2.審計方法從記憶到理解上述提到審計方法包括檢查、觀察、函證、詢問、重新計算、重新執行、分析性複核。在初入審計的時候我也很confuse某些科目要用特定的幾種方法,而不用別的,工作中甚至有人“創造性”地推翻前任審計思路,自創審計方法(當然大多數情況下不行啦)。我的經驗是先接受這種方法,因為存在即合理,預設已經成就的審計方法是最有效和實際的:比如銀行和關聯方採取函證,存貨採取盤點等。按照要求認真實施這些審計程式,打好基礎。相信我,隨著審計越做越多就能自然領會到這樣做的用處了雖然都在審計的範疇下,但是會計師的關注點不同會計科目的性質不同不同審計證據的效力不同導致了審計方法的不同。如何選擇就取決於以下第三點-風險導向型。3.牢記審計的核心是風險導向步步高有句廣告語是“哪裡不懂點哪裡”,套用在審計上就是“哪裡風險高審哪裡”。判斷企業的風險點是核心,是老闆和經理的focus,CPA最關注哪裡可能出錯,讓財報失真了,那裡就是需要執行審計的地方。邏輯是:哪個會計科目容易出錯?(比如銀行存款)-出現怎樣的錯誤?(企業有動機虛增了貨幣資產)-企業自己有沒有相應防範錯誤的風險?(企業規定了現金的盤點制度)。之後,審計師上線,進行審計工作,帶著質疑的眼光:企業你真的按照現金盤點制度做了嗎?(CPA執行內控審計,有沒有盤點表) - 期末的貨幣資金有高估嗎?(看看銀行對賬帳單) - 這個審計證據夠強嗎,能不能再徹底一點取得更說服力的審計證據(發個函證)。最終得到一個結論。其它的業務環節,會計科目的審計也基本沿用這樣的思路。這樣從判斷哪個會計科目容易出錯出發,即風險識別,是一切審計的起點。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需要很多積累的職業判斷能力才能練就"火眼金睛"。總之,審計的工作就是一個從末端開始順藤摸瓜向源頭(風險)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從區域性(憑證)到全域性(報表)擴充套件視野的過程。等積累到一定經驗,知道怎樣從源頭開始計劃審計,從全域性確定區域性風險的時候,就真的掌握審計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10個擬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