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霸王別姬》中的“姬”是——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霸王別姬》——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妾生離死別、兵敗劉邦的故事。 項羽怒斬漢軍數百人後自盡。 二、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三、相關人物: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末著名軍事家、“勇戰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鉅鹿之戰後,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秦亡,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不僅武勇出眾、氣魄蓋世,還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風雲,寫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話。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和各路諸侯的聯軍打敗,在烏江邊自刎,年僅31歲。 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稱“虞美人”。今沭陽縣(沭陽,隸屬江蘇省宿遷市,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顏集鄉人,一說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人。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後生時五鳳鳴於宅,異香聞於庭,生於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史書中雖然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後人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她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
一、《霸王別姬》中的“姬”是——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 《霸王別姬》——講述了西楚霸王項羽心高氣傲,性格單純,最終與愛妾生離死別、兵敗劉邦的故事。 項羽怒斬漢軍數百人後自盡。 二、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呼;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乾脆以“虞美人”呼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採《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中《楚漢春秋》一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一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 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一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注·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一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裡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迴腸的燦爛傳奇。 三、相關人物: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末著名軍事家、“勇戰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同叔父項梁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鉅鹿之戰後,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秦亡,仗勢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項羽不僅武勇出眾、氣魄蓋世,還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風雲,寫下了一段永世不朽的神話。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被劉邦和各路諸侯的聯軍打敗,在烏江邊自刎,年僅31歲。 虞姬,秦朝末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稱“虞美人”。今沭陽縣(沭陽,隸屬江蘇省宿遷市,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顏集鄉人,一說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人。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後生時五鳳鳴於宅,異香聞於庭,生於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史書中雖然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後人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她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