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困獸之鬥:被圍困的野獸所做的最後掙扎。比喻在絕境時所做的掙扎抵抗。現在多用於反面人物走投無路時的頑強抵抗。

    【出處】: 《左傳·定公四年》:“困獸猶鬥,況人呼?”

    這個詞與”垂死掙扎“相似。 外面意思可理解為:被包圍的野獸所做的最後的掙扎,對抗。引伸為:人墮入絕境,不甘心失敗,做出最後一搏。但“困獸之鬥”要區別於“垂死掙扎”,前者重在表現舉措,最後抵禦這個舉措;後者重於表現做最後掙扎這件事。

    擴充套件資料:

    典故如下:

    公元前597年夏,晉國起兵援救遭受楚軍進攻的鄭國。當晉兵趕到黃河岸邊時,鄭國已戰敗並投降了楚軍。

    面對新的形勢,晉中軍主帥荀林父、上軍主帥士會都主張退兵。可是中軍副帥先谷反對,他宣稱:“晉國所以成為諸侯的盟主,靠的是軍隊強大,群臣盡力。如今在強敵面前退卻,吾國還箅什麼盟主,諸位還算什麼大丈夫!”

    由於將帥意見不合,部隊沒有作好充分的戰鬥準備,加上先縠剛愎自用,擅自行動,暴露了晉軍的弱點,結果楚方突然進兵,晉中軍、下軍措手不及,爭船渡河逃跑,隊伍大亂,被打得潰不成軍。

    晉景公得到敗報,勃然大怒,下令把所有敗軍將領帶上殿來,追究責任。荀林父認為自己是主帥,應負主要責任,就主動請求一死;先縠卻縮在一旁不吭氣。

    左右侍臣很奇怪,就問:‘擊敗了強大的楚國,大家都像發狂一樣歡樂,君侯為什麼反而憂愁?’文公說:‘你們不知,楚軍雖敗,但他們的主帥子玉(即楚相成得臣)還在,豈可放鬆警惕;困獸猶鬥,何況子玉是一國的宰相呢?他會來報仇的!’直到後來楚王殺了子玉,文公才高興地說:‘天下再沒有人妨礙我了!’”

    晉景公聽得十分入神。士貞子最後說:“楚王殺子玉,事實上是幫了我們晉國的忙。楚國實際遭到雙重失敗,而晉國實際獲得雙重勝利。”

    晉景公聽完,恍然大悟,笑道:“大夫不要說了,寡人已經懂得了。殺了荀林父,不就等於幫楚國的忙嗎?”

    晉景公立即宣佈赦免荀林父等將領。可惜的是,這次戰役失敗的真正禍首先谷,卻未得到應有的懲罰。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38b4710b912c8fc5ed7dc61f1039245d688217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簡述JPEG和MPEG的主要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