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誰暖冬季歲月清茶

    中國古代標點不完善,古詩文極少標點。有時同一段文字,由於停頓不同,往往成為不同的詩體。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久負盛名,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佳作是詩,是一首典型的七絕。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這一首詩的標點稍微改動一下,變成長短句,詩競成了詞。傳說,在1078年清明這天,大文豪蘇軾登雲龍山放鶴亭拜見張山人,吟誦了《清明》這首詩。恰巧張山人興致很高,知蘇軾才華橫溢,便有意一試,要求蘇軾將該詩變其形,而不失其意。蘇軾欣然答應,遂脫口而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不同的斷句,竟成了一首絕妙小令。另有一種斷句,也很有趣,只是要找的不是酒家而是牧童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上這些不管怎麼改,都沒有離開詩詞的範疇。而更加有趣的是,下面的這種改法,競把詩改成了劇本。1957年,《羊城晚報》刊出用這首詩改成的“世界上最短的劇”:

    【劇本】

    時間:清明節

    地點: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情節: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劇】

    清明時節(時間),雨紛紛(背景),路上(地點),行人慾斷魂(人物神態),借問酒家何處有(對白)?牧童遙指(動作),杏花村(遠景)。

    【電影劇本鏡頭】

    [清明時節]

    [雨紛紛]

    [路上]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仿寫】

    1976年清明節,北京天安門英雄紀念碑前,有人仿寫了《清明》一詩,憤怒痛斥了“四人幫”的滔天罪行,至今仍傳為美談。其詩云:“清明時節淚紛紛,九億人民慟斷魂。借問怨從何處起?紅牆裡面有妖精。”

    【董乃斌的譯詩】

    “茸毛般的細雨像多情的手/給原野換上了嫩綠的新裝/我的心,在清明夢一般的煙雨中盪漾/是誰擔簦負笈從我身旁踽踽走過/一聲嘆息,那麼輕/卻引起我心魂的激盪/哦,你哼著山歌的牧童小郎/請告訴我,村裡可有酒賣/好讓我澆一澆胸中的惆悵/想喝酒嗎?先生/瞧,那邊杏花鋪成紅雲的村莊/清脆的童音剛落/牛背上又響起了短笛/好不悠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抽真空保壓壓力沒回升為什麼還會漏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