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湯兆京傳 原文
湯兆京,字伯閎,江蘇宜興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授職豐城知縣,治行考核為最優,徵召為御史。接連彈劾禮部侍郎朱國祚、薊遼總督萬世德,皇上都不理會。巡視西城,貴妃、宦官侮辱禮部侍郎敖文禎,湯兆京彈劾他們,遭到廷杖,發配南京。當時礦稅繁興,奸臣爭著說礦稅有利可圖。有人說開鑿海外的機易山,每年可以獲得四十萬兩黃金,有的請求徵收徽州、寧國等府的契約稅,將高淳等縣的草場賣掉,皇上都想同意。湯兆京與同官金忠士、史學遷、溫如璋上奏極力勸諫,皇上不予回答。出去巡按宣化、大同等府,請求罷免朝廷稅收使者張曄、礦稅使王虎、王忠,皇上也不接受這個意見。
執掌河南道,輔佐孫丕揚掌京官的考察,所貶退的人都很得當,而那些被貶的人爭相攻擊他們。湯兆京也上了十餘道奏疏,與他們應戰。他的言詞直率,這些人終究不能使他免職。具體情況參見《孫丕揚傳》。不久,又出去巡按順天等府。守皇陵的宦官李浚誣賴附近的軍民盜竊陵上的木材,每天都要逮捕人。湯兆京巡按宣府時就為這事上奏過,李浚也誣衊、攻擊湯兆京。皇帝派遣使者檢驗,事情已真相大白,可是那些被抓去的人還沒有釋放,湯兆京全部把他們放了。東廠太監盧受唆使他的部下橫行都市,湯兆京按法律彈劾他。
回到京城後,又執掌河南道。福王很久不到藩國就位,湯兆京倡導給事御史堅決請求他回去,終於沒有得到皇帝的命令。南京空缺提學御史,吏部尚書趙煥調浙江巡按呂圖南補缺,不久以每年慣例調出三位御史到外地,都不諮詢都察院。湯兆京援引舊事爭論。呂圖南的調動,被給事中周永春所彈劾,放棄官職歸家。湯兆京及御史王時熙、汪有功為呂圖南申辯、昭雪,言語中激怒了周永春和趙煥,二人連上奏疏辯解,湯兆京也與他激烈辯論。皇上想安撫趙煥,稍稍少發了湯兆京的俸祿。湯兆京認為自己得不到真正的與職務相稱的許可權,便上疏請求回鄉。御史李邦華、周起元、孫居相於是幫助湯兆京攻擊趙煥,皇上也停發了他們的俸祿。然而趙煥也稱病離開京城。
湯兆京做官廉正,遇到事情慷慨上奏。那個時候,閹黨勢力已形成了,正直的人多被傾軋。湯兆京極力在他們中間維持,批評時政的清明議論特別倚重他。屢遭排擠,但終究沒有一個人能誣賴到他。天啟中,贈為太僕少卿。
湯兆京,字伯閎,宜興人。
萬曆二十年進士。除豐城知縣。治最,徵授御史。連劾禮部侍郎朱國祚、薊遼總督萬世德,帝不問。巡視西城,貴妃宮閹豎塗辱禮部侍郎敖文禎,兆京彈劾,杖配南京。時礦稅繁興,奸人競言利。有謂開海外機易山,歲可獲金四十萬者,有請徵徽、寧諸府契稅,鬻高淳諸縣草場者,帝意俱向之。兆京偕同官金忠士、史學遷、溫如璋交章力諫,不報。出按宣府、大同,請罷稅使張曄、礦使王虎、王忠,亦不納。掌河南道。佐孫丕揚典京察,所譴黜皆當,而被黜者之黨爭相攻擊。兆京亦十餘疏應之。其詞直,卒無以奪也。詳具丕揚傳中。尋出按順天諸府。守陵中官李浚誣軍民盜陵木,逮繫無虛日。兆京按宣府時奏之,浚亦誣訐兆京。帝遣使按驗,事已白,而諸被系者猶未釋,兆京悉縱遣之。東廠太監盧受縱其下橫都市,兆京論如法。
還復掌河南道。福王久不之國,兆京倡給事御史伏闕固請,卒不得命。南京缺提學御史,吏部尚書趙煥調浙江巡按呂圖南補之,尋以年例出三御史於外,皆不諮都察院。兆京引故事爭。圖南之調,為給事中周永春所劾,棄官歸。兆京及御史王時熙、汪有功為圖南申雪,語侵永春,並及煥,二人連章辨,兆京亦爭之強。帝欲安煥,為稍奪兆京俸。兆京以不得其職,拜疏徑歸。御史李邦華、周起元、孫居相遂助兆京攻煥。帝亦奪其俸,然煥亦引去。
兆京居官廉正,遇事慷慨。其時黨勢已成,正人多見齮齕。兆京力維持其間,清議倚以為重。屢遭排擊,卒無能一言汙之者。天啟中,贈太僕少卿。
明史 湯兆京傳 原文
湯兆京,字伯閎,江蘇宜興人。萬曆二十年(1592)進士,授職豐城知縣,治行考核為最優,徵召為御史。接連彈劾禮部侍郎朱國祚、薊遼總督萬世德,皇上都不理會。巡視西城,貴妃、宦官侮辱禮部侍郎敖文禎,湯兆京彈劾他們,遭到廷杖,發配南京。當時礦稅繁興,奸臣爭著說礦稅有利可圖。有人說開鑿海外的機易山,每年可以獲得四十萬兩黃金,有的請求徵收徽州、寧國等府的契約稅,將高淳等縣的草場賣掉,皇上都想同意。湯兆京與同官金忠士、史學遷、溫如璋上奏極力勸諫,皇上不予回答。出去巡按宣化、大同等府,請求罷免朝廷稅收使者張曄、礦稅使王虎、王忠,皇上也不接受這個意見。
執掌河南道,輔佐孫丕揚掌京官的考察,所貶退的人都很得當,而那些被貶的人爭相攻擊他們。湯兆京也上了十餘道奏疏,與他們應戰。他的言詞直率,這些人終究不能使他免職。具體情況參見《孫丕揚傳》。不久,又出去巡按順天等府。守皇陵的宦官李浚誣賴附近的軍民盜竊陵上的木材,每天都要逮捕人。湯兆京巡按宣府時就為這事上奏過,李浚也誣衊、攻擊湯兆京。皇帝派遣使者檢驗,事情已真相大白,可是那些被抓去的人還沒有釋放,湯兆京全部把他們放了。東廠太監盧受唆使他的部下橫行都市,湯兆京按法律彈劾他。
回到京城後,又執掌河南道。福王很久不到藩國就位,湯兆京倡導給事御史堅決請求他回去,終於沒有得到皇帝的命令。南京空缺提學御史,吏部尚書趙煥調浙江巡按呂圖南補缺,不久以每年慣例調出三位御史到外地,都不諮詢都察院。湯兆京援引舊事爭論。呂圖南的調動,被給事中周永春所彈劾,放棄官職歸家。湯兆京及御史王時熙、汪有功為呂圖南申辯、昭雪,言語中激怒了周永春和趙煥,二人連上奏疏辯解,湯兆京也與他激烈辯論。皇上想安撫趙煥,稍稍少發了湯兆京的俸祿。湯兆京認為自己得不到真正的與職務相稱的許可權,便上疏請求回鄉。御史李邦華、周起元、孫居相於是幫助湯兆京攻擊趙煥,皇上也停發了他們的俸祿。然而趙煥也稱病離開京城。
湯兆京做官廉正,遇到事情慷慨上奏。那個時候,閹黨勢力已形成了,正直的人多被傾軋。湯兆京極力在他們中間維持,批評時政的清明議論特別倚重他。屢遭排擠,但終究沒有一個人能誣賴到他。天啟中,贈為太僕少卿。
明史 湯兆京傳 原文
湯兆京,字伯閎,宜興人。
萬曆二十年進士。除豐城知縣。治最,徵授御史。連劾禮部侍郎朱國祚、薊遼總督萬世德,帝不問。巡視西城,貴妃宮閹豎塗辱禮部侍郎敖文禎,兆京彈劾,杖配南京。時礦稅繁興,奸人競言利。有謂開海外機易山,歲可獲金四十萬者,有請徵徽、寧諸府契稅,鬻高淳諸縣草場者,帝意俱向之。兆京偕同官金忠士、史學遷、溫如璋交章力諫,不報。出按宣府、大同,請罷稅使張曄、礦使王虎、王忠,亦不納。掌河南道。佐孫丕揚典京察,所譴黜皆當,而被黜者之黨爭相攻擊。兆京亦十餘疏應之。其詞直,卒無以奪也。詳具丕揚傳中。尋出按順天諸府。守陵中官李浚誣軍民盜陵木,逮繫無虛日。兆京按宣府時奏之,浚亦誣訐兆京。帝遣使按驗,事已白,而諸被系者猶未釋,兆京悉縱遣之。東廠太監盧受縱其下橫都市,兆京論如法。
還復掌河南道。福王久不之國,兆京倡給事御史伏闕固請,卒不得命。南京缺提學御史,吏部尚書趙煥調浙江巡按呂圖南補之,尋以年例出三御史於外,皆不諮都察院。兆京引故事爭。圖南之調,為給事中周永春所劾,棄官歸。兆京及御史王時熙、汪有功為圖南申雪,語侵永春,並及煥,二人連章辨,兆京亦爭之強。帝欲安煥,為稍奪兆京俸。兆京以不得其職,拜疏徑歸。御史李邦華、周起元、孫居相遂助兆京攻煥。帝亦奪其俸,然煥亦引去。
兆京居官廉正,遇事慷慨。其時黨勢已成,正人多見齮齕。兆京力維持其間,清議倚以為重。屢遭排擊,卒無能一言汙之者。天啟中,贈太僕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