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868357713

    應為“弗”,我們可以從“弗”和“不”的音變來考慮。

    “不”字在在上古應該為一舒聲字,到了中古(以《廣韻》)有三切,前兩切為幫母,尤韻,和幫母,有韻,分別為平聲和上聲。第三切是該字在中古時期促化得來,為幫母,物韻,是入聲字,正好與“弗”相同。

    要說下去,就要提到漢語音韻學的一個重要也是公認的結論,古無輕唇音,也就是說古時候後世的輕唇音均讀重唇音,與重唇音無區別。重唇音指的的就是幫組聲母,幫(p),滂(pʰ),並(b)和明(m)。其中前三個字是的發音對立是上海話在內的吳語裡有保留,可能是吳語最典型的特徵,也就是依然基本完整得保留了古漢語的清濁對立。幫母為不送氣清音(清雙唇塞音),滂母為此音的送氣清音,上標h即表示送氣,此二音普通話也保留,拼音寫作b和p,與上述所列的國際音標不同。而國際音標裡”真正的“b則是濁音(濁雙唇塞音),主要區別在於聲帶是否明顯振動。正是因為漢語歷史上有清濁對立,所以之後才會出現平上去入會各分陰陽,陰陽是與清濁對應的(至少平分陰陽在多數漢語中穩定存在,僅少數例外未分陰陽,上海話可能是非常奇怪的特例,陽平與陽上一起被併入了陽去,陽上併入陽去倒是一個非常常見廣泛發生的現象)。

    而大致在唐朝晚期,重唇音開始分化出輕唇音,對應幫,滂,並,明的輕唇音分別是非(f),敷(fʰ),奉(v),微(ɱ,擬音有爭議,該音在世界各語言中很難穩定獨立存在,很可能很快分化)。其中非和敷都是唇齒擦音,幾乎不可能穩定存在送氣不送氣的對立,所以理論上會迅速合併為f,實際上似乎歷史上也無嚴格區分兩者的韻書存在。而f與v的對立在吳語中依然保留,在其他漢語中奉母則多數都隨著濁音清化合併為f。

    所以近代官話中,弗為輕唇音,為非(敷)母字,而“不”的入聲字仍舊保留為幫母,而其平聲和上聲讀音卻也輕唇化,這就是其今日“不”在官話中的兩個罕用讀音fou的由來,陰平表示一個極罕見姓氏的讀音,而上聲則是通“否”,(不過《洪武正韻》中也有記載其有一輕唇入聲的讀音,與弗依然同音,或許參考於當時吳音)。而清入聲字在以北京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標準漢語中,派入四聲並無明顯規律可循,“不”於是讀作pu,去聲,即拼音的bu,而弗讀作fu,陽平,也並無意外。

    而上海話中,其實依然有“不”這個字存在,如在詞語“不過”中,“不”可讀pə?,-?表示上海話中的入聲韻尾喉塞音(上海話入聲韻尾沒有形如粵語的-p,-t,-k三分),這完全是符合“不”字的讀音發展規律的。而“弗”字同樣依然為入聲字,讀fə?,但或許是“弗”與“勿”相混的原因,常見也會把清音的“弗”讀作濁音və?,與“勿”相同。“勿”中古為明母字,如前所述微母難以穩定存在,在上海話中多轉變為同明母的m或同奉母的v,而“勿”字是變為v。

    總結下來,“不”與“弗”兩字上古發音不同,意義也有輕重之別(見《公羊傳注》:弗者,不之深者也),但到了中古兩字發音相同可以互通,雖然在後世多數又有分化,但上海話等吳語中以“弗”表“不”留存至今。而“勿”與“不”發音不同,意義也如同其他答主所述有明顯區隔,顯然“弗”比“勿”作為本題答案更為合適。

    另外,稍微偏離一下,若用上海話讀古詩文,“不”字如何讀,個人建議無論何義均按照如今上海話中的“不”字的唯一讀音pə?,但若你要讀作fə?或許也不能算錯,即使如今的上海話字典“不”未收入有此音,畢竟也是一種合理的音變,讀古詩時也會不影響平仄押韻。反過來,舉一個相對應的例子,“洗”與“汏”兩字則絕對不能如此替代來讀,“洗”字在如同洗衣機等專有名詞出現前,很可能已經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人的口語中出現數百年,現在也有一些人說上海話堅持不用“洗”而叫洗衣機為“汏衣裳機器”,早年表示此義應該是用“淨”,近代以來一般都用“汏”表示此義。“汏”古曾可以與“汰”相通但與“洗”只能說是同義詞,萬萬不可在讀文章時隨意替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市橋騎腳踏車到車陂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