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zdzn30724
相關內容
- 管寧割席中的管寧和華歆兩人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請任選一個角度講講從中得到的體會?
- “割席而坐”的故事,為什麼華歆做了大官,而管寧什麼也做不了呢?
- 要《世說新語》中有管寧與華歆的古文和翻譯?
- 還記得“割席絕交”的故事嗎?假如是您,您會怎麼做呢?
- 古代有一個“割席斷交”的故事:管寧與華歆原來是好朋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共坐一張席子上讀書。有一天,有達官貴人的車杖從門外經過,引起喧譁,華散趕出去看熱鬧,管寧就把席子割為兩半,不再與華歆坐在一起,並對他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1)我們交友一定要講求什
- 管寧與華歆?
- 管寧和華歆各有哪些成就?
- 您怎麼去看《三國演義》裡仗勢欺人的華歆?您同情當時被他欺辱的漢獻帝嗎?
- 歷史上華歆是個怎樣的人?
「管寧割席」的故事,載於《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寧之所以要與他的好友華歆「割席」絕交,不是因為有甚麼大的政治矛盾或觀點歧異,而僅僅是因為「恰同學少年」結伴讀書時的兩個細微末節引起的「分歧」。
一是在園中鋤地時,他倆同時發現「地有片金」,管寧看都不看,視為瓦石,而華歆卻拾起察看之後才甩掉。這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
二是門外有官員的轎輿前呼後擁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了一下熱鬧。這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於是,管寧毅然對華歆說:「看來你不是我的朋友」,並割斷坐席,與之斷了交情。 故事被載入《世說新語》的「德行」篇,不言而喻是事關德行。事情很小,確實是人們容易忽略的細微末節,然正因其小,足見當時的士大夫讀書人品評他人與約束自己的尺度之嚴,見微而知著,因小而見大。 華歆拒金品德高尚 管、華二人「割席」之後如何呢?前述故事中「因小見大」的「大」,即日後二人的作為、抱負、成就等等究竟怎樣呢?這些問題之所以耐人尋味並吸引著人們亟欲窮根究底,實乃管、華二人日後的發展與「結局」,關涉到當初的「割席」是否確能「預見」未來?是否確能折射出二人終生的成敗得失? 《三國志.卷十三》之《魏書十三》載有《華歆傳》。據此傳,此人後來成就為一個了不起的棟樑之才,以至三國時期的大人物如袁術、孫策、孫權、曹操等,都曾先後相邀其出山為官,並委以重任。魏國建國以後,華歆又先後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擔任要職,官至相國、司徒。然而,華歆雖身居宰輔高位,卻嚴於律己。他的廉潔清貧是世所公認的,史稱他「素清貧、家無擔石之儲」,以致魏文帝聽說後感動不已,下詔說,現在宮中的飲食是美味多樣的,而華歆官為司徒,卻以蔬菜下飯,這太說不過去了;特地賜給他御衣,並且給他的妻子兒女全部做了衣服。傳記中還記載著一則「華歆拒金」的著名故事。當初,華歆受天子之召,離開孫權去京城任職時,賓客好友前來相送者逾千人之眾,贈送給他幾百金的錢財。華歆當面都不予拒絕,卻暗地裡給各份禮金都寫上饋贈者的姓名,臨別時,他召集各位賓客,誠懇地說:「我本不想拒絕諸位的好意,然因單車遠行,所載禮物太多,會因財寶惹眼而招來意想不到的災禍,所以只好將所載禮物給各位留下了。」於是照單發還。此舉不僅清廉,而且「策略」得很有分寸。賓朋無不歎服其道德人品。 寫到這裡,不由得想起《管寧割席》中華歆拾金「視之而擲」的細節。看來,管寧當年的小題大做,是很值得懷疑而站不住腳的了。 欲讓官管寧更顯襟懷 華歆不僅為官清廉,而且為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他曾上書天子,勸諫其「留心治道」而減少「征伐之事」;他聽說戰事徵役頻繁「頗失農桑之業」,又上書懇請重視農業:「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這些強農固本、富國安民的政治見解,在今天讀來仍具有現實意義。故爾史書稱道他「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而愛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歆「紅火」之後對待舊友管寧的態度。《華歆傳》寫華歆官至司徒時,將管寧當作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