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47957247104

    李菊耦,李鴻章的大女兒。她就是張愛玲的奶奶。嫁給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後,高貴嫻雅的她,無論從家世還是容貌,後人常認為“爺爺配不上奶奶”。菊耦為相門千金,容貌嫻雅,能詩,善琴,懂得奕棋、煮茗,對書畫有很高的鑑賞力。而張佩綸年屆40,一把鬍子,相貌甚至有幾分粗鄙,結過兩次婚,是一個流放回來的罪臣,怎麼講兩人都不相配。 據說趙氏當時就不同意這門婚事,但最後,菊耦自己點了頭,因為“爹爹眼力必定不差”。 清流健將張佩綸(張愛玲的爺爺),因為性格古怪,被認為是相府的“怪味姑爺”娶了李鴻章的大女兒菊耦。進士出身的張佩綸,因為一支敢言硬筆,到處彈劾官員,曾經風頭很勁。但光緒十年中法馬江之戰戰敗,被朝廷發配察哈爾。3年後歸來,李鴻章特邀張到天津小住,對他欣賞不已,認為他的才幹堪稱今世藺相如,得知張佩綸的繼室在發配期間過世,便暗示張佩綸秋後來提親。於是,23歲的李鴻章的長女菊耦嫁給了長她20歲的曾經是囚犯的張佩綸,帶著豐厚的嫁妝,帶著孃家煊赫德聲勢和盤根錯節的巨大影響力,嫁給了清貧寒素的張佩綸。 這是一樁看起來不般配的婚姻。李鴻章的夫人曾經與她當朝一品的丈夫大吵大鬧,只因為不想把女兒嫁給一個囚犯。然而她無法令丈夫回心轉意,深通人情世故的李鴻章之所以沒有把寶貝女兒嫁入門當戶對的豪門,除了對張佩綸的讚賞之外,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真心關心女兒終身幸福的慈愛父親。他知道女兒的幸福保障不是現在丈夫家的官職、地位、和錢財,而是她未來丈夫的人品、才學、和抱負,而這一點正是那些豪門紈絝所不具備的。不論李鴻章在國事事務上多麼地不可原諒,作為一位父親他是令人尊敬的。 張佩綸與李菊耦結婚後,曾一度得到李鴻章的重用,輔佐其政治改革。1900年,義和團起義時,經李鴻章推薦,張佩綸從他和李菊耦婚後定居的天津復出北京任翰林院編修。但是後來,當他在協助李鴻章與八國聯軍各代表談判時,在對俄態度上與岳父意見不合,但那時李鴻章已是岳父總不便頂撞。於是只好稱病不出離開北京,攜少夫人在南京蓋了大花園偕隱過起了詩酒風流、悠然林下的生活。不問政事是無奈的選擇,張佩綸的晚年是不得志的,生活費也是靠妻子的嫁奩。 這位奶奶李菊耦知書識禮,她的美麗與修養成了照耀這個家庭的一盞白熾燈明亮卻刺眼。這位奶奶很是愛著自己的丈夫,夫婿雖非志滿意得的青年才俊,但是總算曾有過躊躇滿志青年才俊的昨天。而且,他是這樣的愛著自己。好景不長,1903年,張佩綸病逝(享年55歲)。這對老夫少妻的幸福生活沒過上幾多年,李菊耦便守寡,當時李菊耦才35歲(當年的35歲在今天還是青年,在當年也不能歸入中年)。張佩綸留下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張愛玲的父親7歲,女的就是張愛玲的姑姑5歲(張愛玲的姑姑與她最親,當年她從家裡逃出來投奔姑姑,一度是她的監護人)。 這位奶奶李菊耦在丈夫去世以後,嚴守詩書世家的傳統,這個年輕寡居的世家小姐立志:要把早亡的、有才的、未及施展平生抱負的丈夫的遺志及早傳給兒子,於是望子成龍的督促兒子背書,背不出就打、罰跪,為了防著兒子跟子弟們學壞,她給他穿顏色則是花紅柳綠的過時衣服。她寧可他見不得人羞怯畏縮,一幅女兒家的靦腆相,也得小心著別讓他把乾淨輝煌的家族名聲弄壞了。或許也是這個原因,李菊耦後來在親戚之間有了孤僻的名聲。事實上,她想不孤僻大概也難,青年守寡的貴婦如果愛惜名聲,是寧可孤僻也不敢放涎的。 1916年李菊耦去世,享年50歲。 張佩綸後來仕途並未再有起色,李菊耦38歲開始守寡,靠嫁妝維持生活。張愛玲不信爺爺奶奶婚後琴瑟和諧的佳話,連她的姑姑張茂淵都責備李鴻章:“這老爹爹也真是——兩個女兒,一個嫁給比她大二十來歲的做填房,一個嫁給比她小六歲的,一輩子嫌她老。”張愛玲後來看到一張奶奶中年時的照片,“陰鬱嚴冷”。菊耦讓女兒著男裝,稱少爺,這種陰陽顛倒“是一種朦朧的女權主義,希望女兒剛強,將來婚事能自己拿主意”。  後來,菊耦的女兒張茂淵,菊耦的兒媳、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瑩果然都脫離舊式家庭,到海外求學,自食其力,作新女性。張茂淵長年單身;黃素瑩衝破婚姻,成了出走的娜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卷調查法的優點和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