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53735321866

    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 · 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在清冷的深秋,詞人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極目遠望,而中原大地的無限江山已經淪陷異族之手,只能望洋興嘆。故國的河山有多壯麗,詞人此刻的心情就有多悲痛。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一時之間,故土淪喪、國恥未雪的仇恨和焦慮,背井離鄉、流落江南的漂泊無依,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壓抑苦悶,收復失地、重整河山的壯志豪情無處可傾訴的孤獨落寞,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百般滋味交織在心頭。

    辛棄疾何許人也?二十二歲的他就在大宋的淪陷區山東拉起了2000人的隊伍揭竿而起,而在在得知起義軍首領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害時,膽識過人的辛棄疾便立即率50精騎,直襲有五萬之眾的金兵大營,生擒賣國求榮的叛徒張安國,並將其縛於馬背,夜以繼日疾奔數百里,押送到建康城(今江蘇省南京市)處死,何等英雄?

    而作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也不過才三十五歲,正是為國效力、建功立業的黃金年齡。但是這位曾經意氣風發、名動天下的少年將軍,在南歸十餘年來一直不受重用,鬱郁不得志,甚至日漸消沉,萌生了解甲歸田、退隱江湖的念頭。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然而,那個“少年橫槊,氣憑陵”,以將門之後自詡,矢志北伐、收復河山的辛棄疾,又怎麼能夠甘心學那張季鷹為了家鄉美味的鱸魚就辭官歸故里呢?何況詞人的家鄉已經淪陷,想要歸去又談何容易?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既然無家可歸,詞人就更不能像三國時期的許汜一樣,貪圖安逸,胸無大志,只知道求田問舍,羞於面對天下英雄。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但是歲月無情一去不返,而時局也是風雨飄搖,樹都已經老了,人又怎麼能夠永遠青春年少呢?轉眼間,南歸宋朝已經十三年了,卻一直碌碌無為,領兵北伐收復河山的畢生志向更是遙遙無期,看不到希望。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想起那位曾經年少時意氣風發指著自家屋子旁邊那顆大樹的樹冠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的漢昭烈帝劉玄德,在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時候,也曾因為壯志未酬卻髀肉復生而不禁潸然淚下。

    縱是英雄如劉備者,也有落淚的時候,何況我辛棄疾?但是英雄落淚是因為壯志未酬、功業未立,我又豈能終日哭哭啼啼、意志消沉呢?

    我當以劉備創業的故事自勉。真英雄者,當如劉備般百折不撓,哪怕年近半百一事無成,也依然壯心不已,為光復河山而不懈奮鬥!只可惜,此時此刻,卻沒有一位善解人意的紅顏知己,在身邊開解安慰一下鬱郁不得志、無處訴衷腸的我。

    都說最讓人傷心感嘆的是美人遲暮、英雄末路,而當文韜武略、智勇雙全,而且胸懷大志誓要收復河山光復華夏的辛棄疾也因為鬱郁不得志而潸然淚下時,又有誰能夠不為之動容呢?讀懂了這首詞,對詞人的欽佩之情更是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有的科學技術能夠改變月球軌跡嗎?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