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民美育報

    歷史上很多古詩都是作者“即情即景”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簡直是一幅美麗的掛圖。還有陶淵明的《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美景,作者不身臨其境是無法寫出來的。可以說詩人與詩與畫已融為一體了。

  • 2 # 夜小紫

    一線教師來談談看法。

    對於年齡越小的孩子,詩歌越傾向於“無意義”的。

    第一,語言層面。

    詩歌的語言是高度“詩化”的,與日常使用的口語之間距離較遠。若要說中國傳統詩詞,那更是“文言式”的,對小朋友們更加不親和。

    第二,審美層面。

    對文化的審美能力實際是後天逐漸構建出來的,越小的孩子在這一方面越吃力。從性別上講,女生的審美能力發育要早於男生,很多男生到了初中仍然不能理解詩“美在哪裡”,讀完詩歌腦子裡首先沒畫面,最後只能用技術性的方法規定,這就是美的,因為使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但為何動靜結合就是美的呢?依然缺乏內心的共鳴。

    第三,內容層面。

    對很多詩歌的理解離不開知人論世。即,要理解一首詩歌,常常要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等,將詩歌裡沒有明說的這一部分理解透徹。這就需要閱讀者對歷史、文化、社會環境等有較為深入的認知。譬如,部編版初一下冊教材有李商隱的《賈生》一首,“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很多孩子很混淆,歷史課上的漢文帝不是明君麼?怎麼忽然又變負面形象了?這就讀不透徹了。

    第四,技法層面。

    詩歌的理解有表層,也有深層。表層常常是針對內容的簡單理解,深層則免不了要去分析詩歌的結構、手法、音律等等,不懂的話,就會產生大量的疑惑。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什麼不押韻?(對語音古今不同缺乏認知,缺乏對入聲的認識)

    如漢樂府“溝水東西流”為什麼水能往東流的同時還往西流?(對構詞法不熟,不明白偏義複詞是什麼,更看不出“東西”偏向東)

    如杜甫《登岳陽樓》,為什麼都說“乾坤日夜浮”是一處轉折,我卻只能看到寫景?(對意義雙關不了解,看不出乾坤日夜浮的“浮”同時也在說杜甫在乾坤【天地,指空間】日夜【時間】中顛沛流離。)

    以上,對於孩子們而言,背詩絕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大概魯迅先生《五猖會》中真正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

    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裡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鑑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於太荒”呵!……

    此處魯迅的父親強迫他背誦的《鑑略》,自然是一本好書,但對於小時候的魯迅而言,卻只是讀音的記誦罷了,這些文字對他而言,只相當於一堆必須背誦的亂碼。這和我的教學體驗是相符的,很多孩子背詩,背得很好,一默寫就出現了大量的諧音錯別字,“天下誰人不識軍”“大江東去浪逃盡”。

    故而,在帶孩子們讀詩的過程中,一定要理解這種東西對他們是有障礙的,以培養審美能力為主,以疏通古今歷史環境的變化,瞭解詩人的生平經歷為主,而千萬不要以“背得多”為能事。

  • 3 # 水寒雅芙

    嚴格地說,孩子們一般不喜歡詩歌,在他們眼裡,不管是詩還是詞,卻毫無意義,甚至可以說是根本看不懂。如果你讓他們選擇,他們寧願挑一本漫畫看,也不願意瞧一眼詩歌。在他們的世界裡,文字就是枯燥無味,讀之沒有任何的感觸。反之,漫畫以圖片的形式形象地展現了一個新鮮奇特的世界,簡單的文字又讓他們與漫畫世間相融合,讓他們興奮痴迷。

    不要說孩子,有一些詩歌你不反覆咀嚼,不去思考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你一樣讀來乏味,所以很多人寧願看小說雜文散文,也不想看詩歌,所以詩詞的閱讀圈子比較小,特別是悲風的詩詞,人們在生活中本來就有很多不如意的事,看看你的詩詞又添愁幾許的話,誰也不想再多看一眼。反之,詼諧之類引人發笑的趣詩若讓人開懷一笑,那人們反而樂在其中。大人尚且如此,小孩更不會自尋煩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洗乾淨枕頭套上的黃色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