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15日,已經對倫敦進行了一週的狂轟亂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對轟炸效果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倫敦民眾的傷亡越大,要求政府講和的願望就會越強烈,他甚至一再保證,“海獅計劃”不用執行,由空軍就可以把英國制服。
但部隊的損失和部下不斷的抱怨,還是讓他憂心忡忡。轟炸機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戰鬥機只能制空20分鐘,就因沒油必須返回。更令人沮喪的是,英國戰鬥機似乎越打越多,戰術手段更加彪悍,讓空軍上下對未來能否取得勝利充滿懷疑。
作為帝國元帥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騷滿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組織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也就是說,德國空軍準備“傾巢而出”,一舉擊垮對方鬥志,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或者說,對英軍實力進行最後一次試探,他已經有了放棄的打算。
此時的德國空軍早沒有了開戰初期的“意氣風發”。轟炸機損失過半,戰鬥機也損失慘重,而且也面臨著飛行員不夠用的局面。說白了,戈林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轟炸,就是決定性的“空中決鬥”,要麼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要麼徹底放棄。
英軍也在積極地應對,道丁一邊將各地的高炮部隊抽調到倫敦,加強防空;一邊將戰鬥機中隊部署在多弗爾海峽一線,並一改“小而散”的阻擊模式,將幾百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組成大編隊,對德軍機群進行“決戰式”的阻擊。
這一天,德軍200架轟炸機在600多架戰鬥機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向倫敦撲去。道丁命令300多架戰機升空迎敵。兩支龐大的機群在倫敦以南上空遭遇,英軍飛行員沒等佔據有利位勢,就“一股腦”地衝擊對方機群,對著德軍轟炸機猛烈開火。
雙方可以說是殺紅了眼,倫敦上空接連二三地有飛機冒著黑煙墜落。英軍防空指揮部裡,丘吉爾和道丁等人,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英軍的最後一架戰鬥機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說,英國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全力以赴。
9月15日,對英華人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在倫敦報紙上最醒目的位置寫著“擊落德機185架”,人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家家戶戶掛出國旗慶祝勝利。英國空軍更是將這一天定為“不列顛戰役紀念日”,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自開戰以來,英國一直處於防守的位置,儘管有轟炸柏林的壯舉,也有摧毀法國沿岸德軍的登陸設施,破壞其“海獅計劃”;但真正讓德國放棄進攻的,是英軍在這一天擊落的德機數量,是開戰以來最多的,顯示了英軍“依然沒有被擊敗”。
二是,這是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一天。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英軍傾其所有,所有的戰鬥機(包括預備隊)都被派往空中進行決戰。也就是說,英國拿出了“老本”,生死就在這一仗,一旦德軍取得優勢,將徹底失去抵抗能力,英國將亡國。
更主要的是,這一天是英、德雙方爭奪制空權的關鍵點,或者說是雙方主動權易手的關鍵一天。因為從一天起,德軍大規模的空襲消失了,也預示著德國徹底放棄或推遲“海獅計劃”,而英國在歐洲首次挫敗了德軍的進攻勢頭,是戰局的轉折。
戈林的最後一次轟炸,讓德華人終於認清了自己的實力,甚至在沒有到達倫敦上空,就遭遇到災難性的打擊。德國上下都認為,英國不僅有強大的皇家海軍,更有實力不俗的皇家空軍。實施“海獅計劃”,說得難聽點,就是“找死”。
更讓他們放棄的是,第二天,英國皇家空軍再次出動大量轟炸機,對法國沿岸德國的軍事設施、登陸器材和駁船,進行更猛烈的轟炸。德國元首不得不在這一天決定,入侵暫不實施,“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他要全身心地進攻蘇聯。
經過這一戰,戈林的自負和無能暴露無遺,不僅其他軍種將領對他怨氣沖天、紛紛指責,而且在德國元首面前失寵。羞辱交加的戈林也對空襲倫敦不再感興趣,將指揮權交給部下,開始收集名人字畫和藝術品,被人們稱為:“來自柏林的強盜”。
儘管德國依然對倫敦、考文垂、南安普頓等地進行轟炸,但都沒有達到9月15日的規模。丘吉爾曾激動地說過:“這一天是世界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激烈的一天”。這一天,是英國皇家空軍奠定不列顛戰役勝局的日子,很值得紀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
1940年9月15日,已經對倫敦進行了一週的狂轟亂炸,看到航空照片的戈林,對轟炸效果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倫敦民眾的傷亡越大,要求政府講和的願望就會越強烈,他甚至一再保證,“海獅計劃”不用執行,由空軍就可以把英國制服。
但部隊的損失和部下不斷的抱怨,還是讓他憂心忡忡。轟炸機得不到足夠的保護;而戰鬥機只能制空20分鐘,就因沒油必須返回。更令人沮喪的是,英國戰鬥機似乎越打越多,戰術手段更加彪悍,讓空軍上下對未來能否取得勝利充滿懷疑。
作為帝國元帥的戈林,一方面安慰牢騷滿腹的部下,另一方面組織最後一次大規模的轟炸。也就是說,德國空軍準備“傾巢而出”,一舉擊垮對方鬥志,徹底解決英國問題。或者說,對英軍實力進行最後一次試探,他已經有了放棄的打算。
此時的德國空軍早沒有了開戰初期的“意氣風發”。轟炸機損失過半,戰鬥機也損失慘重,而且也面臨著飛行員不夠用的局面。說白了,戈林組織的最後一次大轟炸,就是決定性的“空中決鬥”,要麼在戰鬥中取得勝利,要麼徹底放棄。
英軍也在積極地應對,道丁一邊將各地的高炮部隊抽調到倫敦,加強防空;一邊將戰鬥機中隊部署在多弗爾海峽一線,並一改“小而散”的阻擊模式,將幾百架“颶風”和“噴火”戰鬥機組成大編隊,對德軍機群進行“決戰式”的阻擊。
這一天,德軍200架轟炸機在600多架戰鬥機的掩護下,殺氣騰騰地向倫敦撲去。道丁命令300多架戰機升空迎敵。兩支龐大的機群在倫敦以南上空遭遇,英軍飛行員沒等佔據有利位勢,就“一股腦”地衝擊對方機群,對著德軍轟炸機猛烈開火。
雙方可以說是殺紅了眼,倫敦上空接連二三地有飛機冒著黑煙墜落。英軍防空指揮部裡,丘吉爾和道丁等人,緊張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英軍的最後一架戰鬥機也派了出去。也就是說,英國也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必須全力以赴。
戰爭的主動權,到底“鹿死誰手”?9月15日,對英華人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在倫敦報紙上最醒目的位置寫著“擊落德機185架”,人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家家戶戶掛出國旗慶祝勝利。英國空軍更是將這一天定為“不列顛戰役紀念日”,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自開戰以來,英國一直處於防守的位置,儘管有轟炸柏林的壯舉,也有摧毀法國沿岸德軍的登陸設施,破壞其“海獅計劃”;但真正讓德國放棄進攻的,是英軍在這一天擊落的德機數量,是開戰以來最多的,顯示了英軍“依然沒有被擊敗”。
二是,這是決定英國“生死存亡”的一天。面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英軍傾其所有,所有的戰鬥機(包括預備隊)都被派往空中進行決戰。也就是說,英國拿出了“老本”,生死就在這一仗,一旦德軍取得優勢,將徹底失去抵抗能力,英國將亡國。
更主要的是,這一天是英、德雙方爭奪制空權的關鍵點,或者說是雙方主動權易手的關鍵一天。因為從一天起,德軍大規模的空襲消失了,也預示著德國徹底放棄或推遲“海獅計劃”,而英國在歐洲首次挫敗了德軍的進攻勢頭,是戰局的轉折。
戈林的最後一次轟炸,讓德華人終於認清了自己的實力,甚至在沒有到達倫敦上空,就遭遇到災難性的打擊。德國上下都認為,英國不僅有強大的皇家海軍,更有實力不俗的皇家空軍。實施“海獅計劃”,說得難聽點,就是“找死”。
更讓他們放棄的是,第二天,英國皇家空軍再次出動大量轟炸機,對法國沿岸德國的軍事設施、登陸器材和駁船,進行更猛烈的轟炸。德國元首不得不在這一天決定,入侵暫不實施,“無限期推遲‘海獅計劃’”,他要全身心地進攻蘇聯。
經過這一戰,戈林的自負和無能暴露無遺,不僅其他軍種將領對他怨氣沖天、紛紛指責,而且在德國元首面前失寵。羞辱交加的戈林也對空襲倫敦不再感興趣,將指揮權交給部下,開始收集名人字畫和藝術品,被人們稱為:“來自柏林的強盜”。
儘管德國依然對倫敦、考文垂、南安普頓等地進行轟炸,但都沒有達到9月15日的規模。丘吉爾曾激動地說過:“這一天是世界空戰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為激烈的一天”。這一天,是英國皇家空軍奠定不列顛戰役勝局的日子,很值得紀念。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不連顛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