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何必認真
-
2 # 戀戀紅塵714
“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於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侯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臥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
3 # 史努比行走歷史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
本可以趁勝追擊,但是被范雎暗中使壞
使得白起被調回失去戰機,後秦王因為趙國沒有割地求和,便再次命白起攻打,白起很生氣覺得已經失去戰機,便不願意前往,秦王無奈派其他人,幾番失利,使得秦王暴怒把白起貶為士兵派往現場,不曾想白起在路上就被秦王賜死。
白起之死,是其個人因素,朝廷內鬥,君王誤信讒言多種因素共同觸發的。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我的觀點:白起不是個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古人對此早就解釋。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秦國變法拉開帷幕,變法內容在這裡不再贅述,主要內容有兩點,第一,全農經濟,第二,重戰尚武。此後,秦國國君一直以這兩條奉為國策,這樣也就導致了在秦國,人們想要出人頭地,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種地和打仗,參加戰爭可以積累軍功,升官發財不再是夢想。
一百多年後,這種思想在秦國已經根深蒂固,秦昭王即位後,更是大有所為,白起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登上歷史舞臺,從最基本的武官積累軍功至“武安君”。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餘人,白起獨居一半功勞,被稱為“人屠”,可謂是功高震主。作為最高領導的秦昭襄王,本身就是雄才大略之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封無可封、賞無可賞之後,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賜死,才可以杜絕一切不安定的可能。
越之文種,漢之韓信,都是以這種悲劇收場,說白了,其實白起的死也是在預料當中,功利心太重了,對權利看不透,惹禍上身是遲早的事;大凡有見識的英雄都會選擇功成身退,拂袖而去,像范蠡泛舟西湖,與美人相伴,張良修身養性,得道成仙,從此成為人間美談。
結語: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白起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相同的事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會也不斷上演,過去有之,將來也會有之,其實都是“功名利祿”四個字在作怪,但明知是這樣,又有多少人能看的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