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撥是早期M3,單撥是後期M3,當年徠卡也提供了升級服務,所以一些早期、中期的M3也是單撥的,這個改裝只有原廠可以實現,不存在私人改裝的問題。雙撥單撥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早期的膠捲工藝不過關,過片太快會產生靜電可能會讓膠捲扭曲,所以早期的M3採用雙撥,分兩次過片上弦來避免靜電問題,後來膠捲工藝改良,不需要雙撥過片,因此有了後期的單撥。
雙撥單撥的M3除了過片外,外觀還有一些區別,最早期的雙撥M3,是大耳版,也就是相機機身的揹帶釦子在機身兩側,像兩個大耳朵,然後上蓋在前後部分還有突出的四顆鍍鉻螺絲,後背壓片板是黑色玻璃(防止膠捲靜電),機身左側的倒片小旋鈕是一字小螺絲固定的設計,自拍器上部的倒片鎖釦小把手比較長,早期的快門速度盤讀數跟現在通用的不同,是根據當時老膠捲屬性標刻的,例如現在常規的1/125快門,早期則標識為1/100,而實際上快門真實速度跟中後期是一樣的,只是標識按照舊標準而已。
中期的M3則取消了那四顆螺絲,揹帶釦子仍舊是大耳設計,後背壓片板改為金屬,機身左側倒片小旋鈕改為特殊的兩個小點的螺絲固定,快門速度盤的標識改為現代新標識數字,其他跟早期一樣。
後期的M3則跟以後的M系列一樣,機身的揹帶釦子在兩側偏前方約45度的位置,體積變小了,自拍器上部的倒片鎖釦小把手縮短了一些,不對比看不出來,跟早期、中期一對比就很明顯。
雙撥的M3,過片把手略微短一點離熱靴位置有點距離,單撥的M3過片把手長一點並且靠近熱靴位置。在外觀上來看,最早期的M3外觀非常古典,中期的次之,後期的M3在美學上不如早期的好看,這是個人觀點,見仁見智了,至於使用上沒有區別,喜歡實用性就選後期單撥M3,喜歡古典設計不介意慢過片慢拍就選擇早期M3。
最早期M3第一代,速度盤的讀數延續螺口機的戰前標準
早期M3第一次微改,注意倒片旋鈕
中期雙撥,速度盤仍舊是戰前螺口機的讀數標準,注意倒片旋鈕又改版了
中期的單撥,速度盤讀數改現在通用的標準,注意過片把手變長了末端靠近熱靴
後期單撥M3,這個外觀直到停產
雙撥是早期M3,單撥是後期M3,當年徠卡也提供了升級服務,所以一些早期、中期的M3也是單撥的,這個改裝只有原廠可以實現,不存在私人改裝的問題。雙撥單撥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早期的膠捲工藝不過關,過片太快會產生靜電可能會讓膠捲扭曲,所以早期的M3採用雙撥,分兩次過片上弦來避免靜電問題,後來膠捲工藝改良,不需要雙撥過片,因此有了後期的單撥。
雙撥單撥的M3除了過片外,外觀還有一些區別,最早期的雙撥M3,是大耳版,也就是相機機身的揹帶釦子在機身兩側,像兩個大耳朵,然後上蓋在前後部分還有突出的四顆鍍鉻螺絲,後背壓片板是黑色玻璃(防止膠捲靜電),機身左側的倒片小旋鈕是一字小螺絲固定的設計,自拍器上部的倒片鎖釦小把手比較長,早期的快門速度盤讀數跟現在通用的不同,是根據當時老膠捲屬性標刻的,例如現在常規的1/125快門,早期則標識為1/100,而實際上快門真實速度跟中後期是一樣的,只是標識按照舊標準而已。
中期的M3則取消了那四顆螺絲,揹帶釦子仍舊是大耳設計,後背壓片板改為金屬,機身左側倒片小旋鈕改為特殊的兩個小點的螺絲固定,快門速度盤的標識改為現代新標識數字,其他跟早期一樣。
後期的M3則跟以後的M系列一樣,機身的揹帶釦子在兩側偏前方約45度的位置,體積變小了,自拍器上部的倒片鎖釦小把手縮短了一些,不對比看不出來,跟早期、中期一對比就很明顯。
雙撥的M3,過片把手略微短一點離熱靴位置有點距離,單撥的M3過片把手長一點並且靠近熱靴位置。在外觀上來看,最早期的M3外觀非常古典,中期的次之,後期的M3在美學上不如早期的好看,這是個人觀點,見仁見智了,至於使用上沒有區別,喜歡實用性就選後期單撥M3,喜歡古典設計不介意慢過片慢拍就選擇早期M3。
最早期M3第一代,速度盤的讀數延續螺口機的戰前標準
早期M3第一次微改,注意倒片旋鈕
中期雙撥,速度盤仍舊是戰前螺口機的讀數標準,注意倒片旋鈕又改版了
中期的單撥,速度盤讀數改現在通用的標準,注意過片把手變長了末端靠近熱靴
後期單撥M3,這個外觀直到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