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2
回覆列表
  • 1 # 低迷的風向

    溫度、溼度與大氣壓強

    溼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大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溼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溼度小)的空氣稱“幹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溼度大)的空氣稱“溼空氣”.不要以為“幹”的東西一定比“溼”的東西輕.其實,幹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幹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幹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幹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範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麼,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溼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溼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幹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溼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幹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幹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溼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溼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產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溼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幹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溼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於空氣與溼空氣來說,由於於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溼空氣要大,且幹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溼空氣大,因而溼度小的幹空氣壓強也就比溼度大的溼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向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向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向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向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裡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向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向流動並不能改變豎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產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產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著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向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冬.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向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準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準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冬季的氣壓高於標準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複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

  • 2 # 低迷的風向

    溫度、溼度與大氣壓強

    溼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大

    初中物理告訴我們:“大氣壓的變化跟天氣有密切的關係.一般地說,晴天的大氣壓比陰天高,冬天的大氣壓比夏天高.”對這段敘述,就是老師也往往不易說清,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歸結為溫度、溼度與大氣壓強的關係問題.今談談自己的初步認識.

    我們通常所稱的大氣,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整個空氣層.它除了含有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外,還含有水汽和塵埃.我們把含水汽很少(即溼度小)的空氣稱“幹空氣”,而把含水汽較多(即溼度大)的空氣稱“溼空氣”.不要以為“幹”的東西一定比“溼”的東西輕.其實,幹空氣的分子量是28.966,而水汽的分子量是18.016,故幹空氣分子要比水汽分子重.在相同狀況下,幹空氣的密度也比水汽的密度大.水汽的密度僅為幹空氣密度的62%左右.

    應當說,由於大氣處於地球周圍的一個開放空間,而不存在約束其運動範圍的具體疆界,這就使它跟處於密閉容器中的氣體不同.對一個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來說,只要容器中氣體未達到飽和狀態,那麼,當我們向容器中輸入水汽的時候,氣體的壓強必然會增加.而大氣的情況則不然.當因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使某區域中的大氣溼度增大時,則該區域中的“溼空氣”分子(包括空氣分子和水汽分子)必然要向周圍地區擴散.其結果將導致該區域大氣中的“幹空氣”含量比周圍地區小,而水汽含量又比周圍地區大.這猶如在大豆中摻入棉籽時其混合體密度要小於大豆密度一樣,所以該區域的溼空氣密度也就小於其它地區的幹空氣密度.這樣,對該區域的一個單位底面積的氣柱而言,其重量也就小於其它幹空氣地區同樣的氣柱這也就告訴我們,大氣壓隨空氣溼度的增大而減小.就陰天與晴天而言,實際上也就是陰天的空氣溼度比晴天要大,因而陰天的大氣壓也就比晴天小.

    我們知道,氣體分子的“碰撞”是產生氣體壓強的根本原因.因而對大氣壓隨空氣溼度而變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由此作出解釋,根據氣體分子運動的基本理論,氣體分子的平均速率:

    則氣體分子的平均動量(僅考慮其大小)

    由此可見,平均質量大的氣體分子,其平均動量也大(有的文獻①中所言:“幹空氣的平均速度也大於溼空氣”,是不正確的).而對相同狀況下的於空氣與溼空氣來說,由於於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密度及分子的平均質量都比溼空氣要大,且幹空氣分子的平均動量也比溼空氣大,因而溼度小的幹空氣壓強也就比溼度大的溼空氣大.

    當我們給盛有空氣的密閉容器加熱的時候,則其壓強當然也會增大.而對大氣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當某一區域的大氣溫度因某種因素而升高時,必將引起空氣體積的膨脹,空氣分子勢必要向周圍地區擴散.溫度高,氣體分子固然會運動得快些,這將成為促進壓強增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分子便向周圍擴散,則該區域內的氣體分子數就要減少,從而形成一個促使壓強減小的因素.而實際的情況乃是上述兩種對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至於這兩種因素中哪個起主要作用,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大陸及海洋上氣壓隨氣溫變化的實際情況.我們說,夏季大陸上氣溫比海洋上高,由於大陸上的空氣向海洋上擴散,而使大陸上的氣壓比海洋上低;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上低,由於海洋上空氣要向大陸上擴散,又使大陸上氣壓比海洋上高.而由此可見,在溫度變化和分子擴散兩個因素中,擴散起著主要的、決定性的作用.應當指出,這裡所說的擴散,是指空氣的橫向流動.因為由空氣的縱向流動並不能改變豎直氣柱的重量(有的文獻②把因溫度而產生的氣壓變化說成是空氣沉浮的結果,這是不妥的),因而也就不能改變大氣的壓強(對重力加速度g因高度變化而產生的影響完全可以忽略).

    由於地球上的大氣總量是基本上恆定的.當一個地區的氣溫增加時,往往伴隨著另一個地區溫度的降低,這就為高溫處的空氣向低溫處擴散帶來了可能.而擴散的結果常常是高溫處的氣壓比低溫處低.當我們生活的北半球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多的盛夏時,南半球卻是接受太陽熱量最少的嚴冬.這時,由於北半球的空氣要向南半球擴散而使北半球的氣壓較南半球要低.而由於大氣總量基本不變,則此時北半球的氣壓就低於標準大氣壓,南半球的氣壓當然也就會高於標準大氣壓.同樣,空氣的反方向擴散又會使北半球冬季的氣壓高於標準大氣壓.因而,在北半球,冬季的大氣壓就會比夏季要高.當然,大氣壓的變化是很複雜的,但對中學課本上的說法作上述解釋還是可以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木材的種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