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如皋人稱除夕為“三十夜”,主要活動有“煮陳飯、貼春聯、掛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飯、守歲。農村裡還有封田、點天燈等活動。 除夕中午煮陳飯。將糯米煮的飯裝入瓷盆或大碗裡,上插芝麻秸、柏枝、冬青枝,綴以金錢(黃紙)、銀杏、棗、慄等置於聖櫃上,並將陳飯鍋巴置於聖櫃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盤子裡,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三十夜貼春聯,包括喜箋、剪紙、門神、年畫等。城裡稱賣這些東西的叫“賣紅貨”,農村裡稱做“放門對子”。居民喜歡貼的春聯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突出姓氏的春聯。如王姓貼“三槐世澤,兩晉家聲”;徐姓“南州世澤,東海家聲”;吳姓“治平第一,至德讓三”;周姓“愛蓮世澤,細柳家聲”;張姓“九居世澤,百忍家聲”;陳姓“穎州世澤,太邱家聲”;冒姓“榜花世澤,萬卷家聲”;胡姓“鄉賢世澤,理學家聲”等。鄉里人喜貼的春聯是“人壽年豐,時和世泰”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還喜歡在米櫃上貼“金銀滿櫃糧滿倉” 、“五穀豐登黃金萬兩”等順遂條。無論城鄉,廚房門上多貼上“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調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對聯。商店貼嵌店號的春聯。 如皋農村習俗,若是有了喪事,第一年得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黃的。聯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禮,任它門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門且素風”,到了第三年,方可貼紅色春聯。 農民喜歡在堂屋門上貼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門神,在房門上貼麒麟送子等年畫。再窮的人家,過年寧可魚肉不買,也要買春聯迎新,買香燭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葷菜,佛和菩薩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亂擺一氣,會被人恥笑不懂規矩。如皋的歇後語“何四麻爹敬菩薩——葷素一把下”就由此而來。 除夕晚,閤家吃團圓飯,雞鴨魚肉畢陳。葷菜中得有鰱魚,寓“年年有餘”,有豬腸,寓好日長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稱作“長庚菜”,黃豆芽稱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陳元酒守歲,要讓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長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之酒。”全家人在歡娛、祥和的氣氛中用膳。不過,桌上的鏈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燈,因為要“年年有餘”。 落籍如皋的蒙族、滿族人過春節,仍按民族傳統風俗,三十夜吃扁食。原籍北方的漢族也吃扁食。 封田、點天燈。農民家吃完年夜飯要封傢俱,即在傢俱上貼黃金錢(用黃紙鏃成1.5寸見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秸上掛黃紙錢、和合二仙紙,然後插在屋簷上,謂之封簷。插到田岸,謂之封田,以祈求永遠守住家產田地。 三十夜,要將家裡的各種容器放滿東西。水缸裡的水要滿;磨眼裡要灌滿糧食;瓷罐裡要放滿花生或蠶豆、茶食、炒米等,以示豐足。辦好這一切接著用洋灰打元寶囤子,從室內外天井到田頭、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關後,有滿族人定居如皋,帶來了他們過年點天燈的習俗,為如皋人所喜聞樂見,紛紛效仿。那柱子上懸掛的一串串天燈閃閃爍爍,給鄉下空曠寂靜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過年濃郁的氣氛。 接灶。如皋習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爺由男人操作。他們將新“請”的灶老爺像貼在龕子裡,兩邊貼對聯“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邊寫“司命府”。然後點上香燭。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禮畢。 守歲。三十夜守歲,所謂“爺守歲爺長命,娘守歲娘長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長輩持壓歲盤給兒孫,盤內裝茶食、糖果,並有內裝錢幣的紅紙包,叫壓歲錢。有童謠:“守歲家家盡不5,小兒辭歲到堂前。紅繩挽就雙全結,一串青錢壓歲錢。” 【過新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圓子、煮黑棗,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貴子、團團圓圓。然後放開門炮仗,爆竹三聲,寓意連升三級。 正月初一上午,如皋人不開井廁、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計,那會“一年忙到頭”;如果掃地,便“越掃越窮”。 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圖個“吉利”。如抓瓜子要說“瓜瓞綿綿”;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棗子要喊“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寢,稱“關財門”。 初二開始,鄰里、親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給小孩紅紙包,叫“開財門”。初二開始新炊,叫做“開生”。從初三起,親戚、朋友、師生、同事間互相請客,叫“傳酒”,在農村謂之“請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請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財神誕辰”,要敬神,店鋪開張營業
【除夕】如皋人稱除夕為“三十夜”,主要活動有“煮陳飯、貼春聯、掛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飯、守歲。農村裡還有封田、點天燈等活動。 除夕中午煮陳飯。將糯米煮的飯裝入瓷盆或大碗裡,上插芝麻秸、柏枝、冬青枝,綴以金錢(黃紙)、銀杏、棗、慄等置於聖櫃上,並將陳飯鍋巴置於聖櫃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盤子裡,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三十夜貼春聯,包括喜箋、剪紙、門神、年畫等。城裡稱賣這些東西的叫“賣紅貨”,農村裡稱做“放門對子”。居民喜歡貼的春聯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突出姓氏的春聯。如王姓貼“三槐世澤,兩晉家聲”;徐姓“南州世澤,東海家聲”;吳姓“治平第一,至德讓三”;周姓“愛蓮世澤,細柳家聲”;張姓“九居世澤,百忍家聲”;陳姓“穎州世澤,太邱家聲”;冒姓“榜花世澤,萬卷家聲”;胡姓“鄉賢世澤,理學家聲”等。鄉里人喜貼的春聯是“人壽年豐,時和世泰”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還喜歡在米櫃上貼“金銀滿櫃糧滿倉” 、“五穀豐登黃金萬兩”等順遂條。無論城鄉,廚房門上多貼上“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調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對聯。商店貼嵌店號的春聯。 如皋農村習俗,若是有了喪事,第一年得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黃的。聯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禮,任它門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門且素風”,到了第三年,方可貼紅色春聯。 農民喜歡在堂屋門上貼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門神,在房門上貼麒麟送子等年畫。再窮的人家,過年寧可魚肉不買,也要買春聯迎新,買香燭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葷菜,佛和菩薩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亂擺一氣,會被人恥笑不懂規矩。如皋的歇後語“何四麻爹敬菩薩——葷素一把下”就由此而來。 除夕晚,閤家吃團圓飯,雞鴨魚肉畢陳。葷菜中得有鰱魚,寓“年年有餘”,有豬腸,寓好日長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稱作“長庚菜”,黃豆芽稱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陳元酒守歲,要讓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長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之酒。”全家人在歡娛、祥和的氣氛中用膳。不過,桌上的鏈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燈,因為要“年年有餘”。 落籍如皋的蒙族、滿族人過春節,仍按民族傳統風俗,三十夜吃扁食。原籍北方的漢族也吃扁食。 封田、點天燈。農民家吃完年夜飯要封傢俱,即在傢俱上貼黃金錢(用黃紙鏃成1.5寸見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秸上掛黃紙錢、和合二仙紙,然後插在屋簷上,謂之封簷。插到田岸,謂之封田,以祈求永遠守住家產田地。 三十夜,要將家裡的各種容器放滿東西。水缸裡的水要滿;磨眼裡要灌滿糧食;瓷罐裡要放滿花生或蠶豆、茶食、炒米等,以示豐足。辦好這一切接著用洋灰打元寶囤子,從室內外天井到田頭、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關後,有滿族人定居如皋,帶來了他們過年點天燈的習俗,為如皋人所喜聞樂見,紛紛效仿。那柱子上懸掛的一串串天燈閃閃爍爍,給鄉下空曠寂靜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過年濃郁的氣氛。 接灶。如皋習俗“女不祭灶,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灶老爺由男人操作。他們將新“請”的灶老爺像貼在龕子裡,兩邊貼對聯“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邊寫“司命府”。然後點上香燭。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禮畢。 守歲。三十夜守歲,所謂“爺守歲爺長命,娘守歲娘長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長輩持壓歲盤給兒孫,盤內裝茶食、糖果,並有內裝錢幣的紅紙包,叫壓歲錢。有童謠:“守歲家家盡不5,小兒辭歲到堂前。紅繩挽就雙全結,一串青錢壓歲錢。” 【過新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穿戴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圓子、煮黑棗,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貴子、團團圓圓。然後放開門炮仗,爆竹三聲,寓意連升三級。 正月初一上午,如皋人不開井廁、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倒垃圾。如果初一做活計,那會“一年忙到頭”;如果掃地,便“越掃越窮”。 大年初一,一切言行都要圖個“吉利”。如抓瓜子要說“瓜瓞綿綿”;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棗子要喊“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入夜,各家早早就寢,稱“關財門”。 初二開始,鄰里、親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給小孩紅紙包,叫“開財門”。初二開始新炊,叫做“開生”。從初三起,親戚、朋友、師生、同事間互相請客,叫“傳酒”,在農村謂之“請酒”或“交年酒”,一般要請到月半左右。初五是“五路財神誕辰”,要敬神,店鋪開張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