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夕陽紅41566

    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無論兒女年齡大小,做父母的無時無刻不在牽掛,即使到了六十多歲的年齡,在努力照顧好自己的同時,仍竭力輔助兒女做事,為了兒女們過得更好不遺餘力地發揮著餘熱。

  • 2 # 珍重友情

    人步入老年行列,本應放下身外事,開開心心過餘生的,都知道少操心保重身體最重要,但就是改不了操心習慣,不論兒女過的好不好自己總要去擔憂操心,總怕孩子們有不如意的地方,這就是父母的本質,儘管兒女們過的好,儘管慊父母們嘮叨但總想說總想管。其實孩子們大了獨立生活了就不要管他們了,但都是這樣說切不那樣做。

  • 3 # 馬蹄蓮蓮蓮看

    俗話說“兒女自有兒女福,莫為兒女做馬牛”,你到了六十,明顯孩子也成年了,就別為孩子操什麼心了。

    我個人認為,過好自己的生活,和為兒女分擔憂愁不是對立的,難道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有罪的嗎?過好自己的生活兒女的生活就過不好了嗎?並不是的。各人管好各人的事,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很多。人和人之間就怕沒有邊界感,當孩子還小的時候,照顧他是我們的責任,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也要逐漸放手,讓他自己獨擋一面。

    法律上規定到了十八歲就是成年人了,一切所做所為都要自己負責,在國外,父母管到十八歲就攆出家門,該獨立了,結婚生孩子都是自己的事,所以人家國外沒有什麼婆媳矛盾,那是因為雙方介入的很少。

    現在的年輕人好管嗎?越管越生氣,因為生活習慣價值觀什麼的都變了,互相都不適應,不去指手畫腳對大家都好。你付出了他不聽你的,對你不感恩反而諸多抱怨,那才是添麻煩呢。

    還有,六十歲了,身體最重要了,既不能勞力也不能勞心了,管好自己勞逸結合,防止慢性病,把身體調理好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忙了,最起碼不拖他後腿。

    總之,老年人的態度就是管好自己,關心孩子但不要插入,他需要你幫忙就盡力去幫,辦不到就說明,但是不要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親力親為了。

  • 4 # 維文新媒體

    作為父母,為兒女分擔憂愁 ,這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延續下來的,一種不成文的、發自內心的 、為兒女奉獻的責任。從古至今 做父母的都是這麼一步步 走過來的 , 有句古語說的是 “有狠心兒女,無狠心爹孃 ”,“兒走千里母擔憂母走千里兒不愁 ”,都說明了這一點,做兒女的無論對父母啥樣 ,父母總是能夠容忍與寬恕 ,照樣一如既往地為兒女操心 。

    我們前輩們傳下來的淳樸的美德 ,誰也不能說這就不好 ,但是在現在的新社會里 ,人們的思想觀念該改變還是要改變的 ,人活一世,草木一春 ,根據自己的兒女啥樣 ,看實際情況 ,如果你家兒孝孫賢 ,在保證自己身體各方面允許的情況下 ,為兒女們分擔憂愁,幫襯一下也是可以的 ,一切儘量順其自然,不要太過強求 ,兒孫自有兒孫福,該讓他們拼搏的時候 ,還是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拼搏吧 ,有時候給他們點壓力也不是壞 事,只有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的 。

    相反的再說說那些不孝兒女 ,做父母的儘量還是先把自己的身體照顧好 ,把自己的生活過的好一些 ,古語說的好,“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 ”。自己的兒女當父母的是最瞭解不過的 ,兒女如果靠不住,自己再不提前做好準備 ,不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的話 ,到頭來吃苦受罪的還是自己 ,真的到了自己行動不方便的時候 ,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語,世界上又沒有賣後悔藥的 。

    當然啦,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性的 ,每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根據自家情況來管好自己的下半生 ,都說苗怕胎裡旱,人怕老來苦 ,最後真心祝願天下的父母都能夠開開心心,健健康康,安度晚年。

  • 5 # 和平1122

    人到六十歲以後,首先要過好自己的生活,這並不是說自私,而是隻有自己身體健康才能為兒女分擔憂愁,這從哲學的角度講,叫做對立的統一,面對今天的商品經濟時代,處處充滿競爭與挑戰,兒女們身處大潮中,無論是精神或是物質都面臨著極度的考驗,做為他們的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最大的可能去幫助他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他最親近和最可靠的人,其它無以倫比。

    當然按照通常的道理,你已將他們扶養成人,關起門過好自己的生活,但細想想他們是你的下一代,是你在這個世上的生命延續。沒有推辭的理由。能有多大能耐就幫多大忙。反正我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下有兒子和孫子,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 6 # 鄉村映山紅

    我覺得老人想為兒女們分擔憂愁,一定要建立在自身條件允許的基礎上,而且子女們確實需要分擔的條件下!幫助子女才值得考慮。否則,最好還是別去添亂,多此一舉讓兒女更不省心,豈不是適得其反了嗎?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減少子女們後顧之憂,實際上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了 。

    六十歲以後,老人身體生理機能逐漸衰退,各種疾病往往會接踵而來,面對家庭裡裡外外各種體力活兒,大多老人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這時候萬萬不可逞能“不服老!”,各個階段超負荷的體力運動,都將會給身體帶來不可逆轉的極大傷害!除此之外,其實心理變化更值得重視,農村有句老話:“老要張狂少要穩!”這是老年人給自己強詞奪理的狡辯之言。更年期之後的失落感,會讓老人脾氣變得暴躁,話也多了,嘮嘮叨叨遭人煩,因此,老人們主要是過好自己的生活,規範、規律地安排好自己的空間,以及自己的日常活動,不添亂就是為兒女分擔憂愁了!!

    我們村有個姓劉的老人家,老伴兒早年去世,倆個閨女一個兒子,個個都很孝順,老人不愁吃喝不愁穿戴,每日閒著渾身難受,想幹點農活吧,兒女們又不讓!大女兒嫁到本村農戶家裡,種了幾十畝地,以往,秋收夏忙季節他總是主動去給幫忙,可最近幾年機械化管理,沒幾天就完事兒,他連插手的機會都沒有。小女兒和兒子在省城上班,他想給人家帶孩子,結果去了城裡連路都找不到,自己又不會做飯幹家務,城裡人家活動空間小,他待著沒事幹,就又回來村裡,聽說今年養羊收益不錯,剛好自己手頭有幾萬塊錢,兒女們也不稀罕用,他尋思著給自己也賺點養老費,省得將來兒女們增加負擔。於是買了十幾頭懷崽的母羊,圈在自家小院裡精心餵養起來,等孩子們知道後,生米煮成熟飯!埋怨一陣後也無可奈何,覺得老人身體還行,由著他吧。誰知道三個月後,養出了點問題,食慾不振,有人出餿主意說放養才少鬧病。於是老人趕著溜達出來,那天沒小心被羊頂到在地,踩踏一陣後,大腿骨折了,老人被鄰居送進醫院。治療出院後還得靜養才行,兒女們放下工作,輪番伺候著,卻也從此沒有再站起來,一年之後,本來脾氣暴躁的老人更加難伺候,罵人、摔東西,沒多久就去世了……

    老人的本意是好的,想法是為了兒女減輕經濟負擔,減少生活憂愁,然而世事難料,往往事與願違,最不想看到的結局,偏偏就一定會意外發生,好像命中註定的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時候每個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