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kuom21436

    氨(NH3),又名阿莫尼亞,它是一種無色而有獨特刺激性臭味又極易溶解於水的氣體。它廣泛存在於人畜的排洩物中,並在人畜的糞尿或屍體腐爛時產生出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自從有了人本身的那一天起,人們就感到了氨的存在——有時甚至還被它嗆得睜不開眼!然而,人類真正把它作為一種氣體物質,發現它、“捉”住它、研究它,還是近300年間的事。據有關化學史料記載,早在17世紀初,氨這種氣體就被布魯塞爾的醫生、二氧化碳的發現人海爾蒙德發現了。後來,德國著名的化學家格勞貝爾又在17世紀中葉用人尿與石灰共熱的方法制出了它。稍後,德國另一位化學家孔克爾發現,在動物殘骸腐爛時,能產生一種看不到卻很嗆人的氣體。但他僅僅記下了這一發現的經過。在孔克爾這一發現之後的大約10年裡,又有一個名叫S·赫爾斯的化學家發現,將石灰和滷砂(NH4Cl)混和放入曲頸甑內加熱,並將曲頸甑管插入水中,可以見到水槽中的水被曲頸甑倒吸入甑中的現象。這說明他在那時就已發明了我們今天的實驗室制氨法。但是,由於他並不知道氨是一種極易溶於水的氣體,所以儘管他已經看到了水被倒吸的現象,仍然認為“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就這樣,他錯過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成功機會。又過了將近50年,捕捉氨的“接力棒”落到了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里的手裡。這位氣體大王再次重複了赫爾斯用石灰和滷砂混和加熱制氨的方法,但在收集氨氣時,他巧妙地避開了水而使用了他自己常用的“排汞集氣法”。由於氨是不溶於汞(水銀)的,所以它終於被普利斯特里收到了瓶子裡,並初步測定了它的組成。普利斯特里製得了純氨,檢驗了氨的性質,還給它取名為“鹼性空氣”。今天看來,這個名字起得可能不甚合理,但在當時,由於人們剛剛開始研究空氣,而且那時的“空氣”概念與我們今天的“氣體”含義接近,所以,為氨起這樣一個突出其鹼性的名字,的確已經很了不起了。與此同時,氨的鹼性也為其它國家化學家所認識,並進而把氨叫做“揮發性鹼性鹽”等。1780年前後,法國化學家貝託雷進一步測定了氨的組成,把其中氮、氫元素質量比精確到80%∶20%,並再次叫它“揮發性鹼”,阿莫尼亞的名字也是從那時開始流傳下來的。從那以後的二百多年裡,人們不斷地研究它、認識它,它的用途也隨之得到開拓和發展,如今,制氨工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基本化學工業之一。無論學過化學還是沒有學過化學的人無不曉得氨或阿莫尼亞的大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貧血,有什麼好的產品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