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史記
-
2 # 史海尋蹤
摔碗這種事兒分兩種,一種是無心的,一般居家過日子,掉個碗摔個盤子也屬平常,每逢此時,大人略有心疼之餘,總是說聲:“歲歲平安!”以示開解。另一種是故意摔的,往往出現於壯行、盟誓、結義等一些特殊場景。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的內涵豐富多樣,喝的不是酒,是感情,是豪氣。
如荊軻刺秦,面對大王遞過來的烈酒,荊軻自是一飲而盡,將碗摔的粉碎,這是一種決心。表達那種“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豪俠之氣,去幹這麼危險的事,必是抱著粉身碎骨的信念而往。
再如將士出征的壯行酒,為國殺敵,抱捐軀之決心,將碗摔碎,也有最後一次喝酒的意味,“老子去了,就不打算活著回來!”臨刑之人喝的“斷頭酒”也有以表“決絕”之意。
另外盟誓、結義摔碗,一方面是表示“忠貞不渝”,另一個意思呢,摔完以後還要加一句:“若違此誓,有如此碗!”摔碗也有暗喻的含義,如果發生背叛,必遭天譴,古人科技不發達,對於上天還是很敬畏的,以此挾制,那自然是相當重視了。
摔碗這個動作就讓人熱血沸騰,畫面感儀式感也很強,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摔的人多了,也便約定俗成了。
到了現代,經濟意識強,某些地方將喝“摔碗酒”作為商業專案,既獲得了收入,也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增加了樂趣,這就是商業化的產物了。
-
3 # 軍歌響亮
起義,結盟,誓軍都是為確保在起義或行軍打仗中不背信棄義,就得搞結拜儀式,拜天地,拜關公,歃血為盟,在一些在電影,電視戲中常能看見,並起誓為盟: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喝完酒後大家把碗一摔,儀式告終。
這摔碗是為什麼呢?意思就是為了忠義,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有視死如歸,死而後已的江湖道義。
-
4 # 格律4
大丈夫,純爺們兒的體現。
不只是古代,近現代中國的抗戰、越戰時,有的前線部隊或者敢死隊也這麼幹,特別是關係到民族衛國戰爭更有體現。其根源何起?這種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的流行源自今天的湖北的西部地區的土家酒樓文化。
這種文化起源於,東周時期,當時的土家族屬於一個叫巴國的地方,巴國發生內亂後,為了平定內亂,(巴國)巴蔓子將軍奉國王之命,向楚國借兵。
但是這種借兵方式是有條件的,那就是如果借兵取得勝利後,需要割讓三座城市給楚國。一場大戰過後,巴蔓子將軍率領的楚國軍隊大獲全勝,楚國就派人前來向巴蔓子將軍索要城池,巴蔓子對楚國的使者說:“純爺們說的話,絕對算數。但是,實在對不起,我們巴國的國土我不能送給你,我寧可獻上我的上相人頭,以謝食言之罪。”話說完之後,舉起一碗酒一口悶了,並將酒碗重重摔碎在地上,然後自刎身亡。
巴蔓子將軍此為,用自己的人頭,換取了巴國國土的完整,巴華人民為了紀念巴蔓子將軍,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喝酒摔碗的習俗,並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逐漸向全國傳播,巴蔓子將軍喝酒摔碗、拔刀自刎的報國氣概,一直在軍隊和民間傳承至今。其寓意就是,喝酒摔碗,代表有血性、純爺們、大丈夫,就應該為國赴死,血染疆土。
一腔熱血灑疆土,邊關烽火九泉知。
後來延伸到摔酒罈子;在抗戰時候沒有酒就摔大洋,甚至摔金條,等等。今天我們社會壓力大,有時也會摔枕頭、摔傢俱、摔手機、甚至兩口子互摔。(這就不可取了。*m*)
回覆列表
這也是一種飲酒文化。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這裡主要指白酒。酒精度高,活血,促代謝,稍帶禦寒。所以北半球流行。比中國更北的俄羅斯之所以叫戰鬥民族,能喝能鬥是基礎。
中國古時候,酒只有發酵一種,度數不高,所以許多古人喝酒論碗,七八碗上十碗才算好酒量,比如武松。
酒精可以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上升,進而加快心跳和呼吸,進而使人易激動。於是酒後鬧事花樣百出。
摔碗是酒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它屬於粗曠豪放的酒後表現特性範疇。古時打仗前壯士飲酒,是為了提振士氣,摔碗,則表示“不為瓦全”,“不破不立”之意。因古時的碗是泥胚燒製,與瓦同源,用以表示不苟且。摔破它,既先聽破碎之聲猶過擊磬,引熱烈意。又可表決心樹豪氣,以視堅決破敵。
現今,社會風氣普遍急燥,酒後治安事件各地頻發尤其北方民眾。為了給喜酒年輕人一個發洩情緒渠道,許多商家專門購入價值低廉價的粗製土碗,用以盛酒,並明確告訴餐飲者喝一碗酒可摔破此碗,指定了地方去摔,年輕人一看好傢伙已經一大堆碎片了,好,喝,摔,再喝,再摔,商家酒者皆大歡喜。豪放且豪放了一回,唯失去了破立之決、玉瓦之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