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過期雜誌
-
2 # 此箋
《刑賞忠厚之至論》是宋嘉祐二年禮部進士考試策論的題目,蘇軾、蘇轍、曾鞏等文人參與了這次科舉考試。
蘇軾杜撰的這個典故,或許有些人不熟悉,但是歐陽修作為主考官,為了避嫌將這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降為第二名的故事,卻被大家耳熟能詳。原因就在於,歐陽修的門下士曾鞏也參加了這次科舉考試,他誤以為這是自己的門徒曾鞏所著。
言歸正傳,蘇軾在《刑賞忠厚之至論》裡,杜撰了一個“三殺三宥”的典故。蘇軾在這篇文章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蘇軾以這個故事,來論證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施行刑賞務必以忠厚為本。
皋陶要求處死犯人,堯卻要求寬宥犯人,並且聽從四嶽的意見,試用被視為族中敗類的鯀來為官治民。這些都是為了論證《尚書》中對於刑賞的界定,“刑疑付輕,賞疑從眾,忠厚之至。”也就是蘇軾在這篇文章提出的“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後來蘇軾拜見歐陽修,歐陽修問起這個典故的出處,蘇軾笑道,“想當然耳”。由此才知,皋陶與堯這個“三殺三宥”的典故,完全出自蘇軾自己的杜撰。不僅歐陽修沒有看出來,就連當時被歐陽修請來閱卷的詩人梅聖俞也不知道其出處。
饒是如此,蘇軾的策論深得好評,梅聖俞認為有“孟軻之風”,歐陽修也頗為讚賞。縱使歐陽修後來得知典故是杜撰而來,也並不因此而責怪蘇軾。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蘇軾的文才之高,也體現了詩人梅聖俞和大學士歐陽修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寬廣胸懷。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很多典故也是杜撰而來。尤其一些故事經過文學作品的演義,一些史實被張冠李戴而杜撰出來。比如,家喻戶曉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是諸葛亮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立下的奇功一件。
諸葛亮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藉助大霧天氣和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以幾條草船誘敵,不費吹灰之力借了十萬支箭,彰顯了他的足智多謀。但事實上,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歷史上雖然存在,但主角卻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在《魏略》中,原文是這樣記載的,“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回覆列表
實際上,當時考試時主考官梅老師已發現,只是礙於面子沒有當面求證,而是後來偷偷查閱了很多資料,但依然沒有查出來,直至歐老師出面,向蘇軾求證才得之真相,但並未追究!